東北網6月1日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轉型發展,民生為要』、『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情真意切、猶在耳邊,嘉蔭縣作為伊春唯一的邊境口岸和農業縣,時刻牢記習總書記的深情囑托,全面落實習總書記的指示要求,創新思路、求真務實、奮勇攻堅,推進實施『生態立縣、強農富民、旅貿興縣、環境靚城、和諧共享』發展戰略,努力推動嘉蔭縣域經濟在新起點上開創新局面。


揚長補短,富民夯基,推進現代農業新發展
嘉蔭縣屬於傳統農業縣,資源環境優越,發展基礎較好,加之政策疊加機遇,農業一直呈現『高速』發展。但是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和相關政策的調整,這個『高』只體現了高產量,沒有群眾預期的『高效益』,單一化種植、原字號銷售、產業鏈條短等短板日漸顯現,制約了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之路。嘉蔭縣准確把握習總書記『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的指示,統籌抓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因地制宜推進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多措並舉增加農民收入,走一條揚長補短之路。2016年,糧豆薯總產量達到25.5萬噸,農業總產值實現19億元。一是補種植短板,堅持不懈調結構、優化布局。『嘉蔭縣把結構調整作為打造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優化農業產業布局的重要抓手,結合國家糧食臨儲收購政策調整和糧食市場的供需實際,充分發揮和利用好各鄉鎮的高效示范農業種植區、特色農業集中區、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帶頭示范作用,千方百計積極引導農民從事高效優質經濟作物的生產,切實轉變單打一、一窩蜂種植的固有套路和觀念,保證了農民增產增收。二是補經營短板,完善機制促合作、促共贏。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嘉蔭縣落實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為契機,引導廣大群眾大力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面加快規模化生產、合作化經營、產業化生產進程。在彌補這個短板方面,立足實際,制定完善一系列農業合作社運營管理的體制機制,通過合作社、企業、農民三者建立訂單農業、股份合作等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促使三方共同增強抵御自然、市場風險的能力,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合作共贏。三是補鏈條短板,千方百計引龍頭、拓銷路。轉變『原』字號銷售現象,就必須像習總書記指示的那樣,對『原』字號做好深度開發。對此,嘉蔭縣加大招引資力度,著力引進國內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和戰略投資者,通過他們先進的工藝、成熟的理念、規范的流程,帶動本地農業深加工產業的發展,逐漸打造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同時,樹立互聯網雲思維,依托電子商務、微店等線上渠道和微信、微博等自媒體,進一步拓展線上線下的銷路,把嘉蔭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推進市場、走向超市、賣到全國。四是補品牌短板,多措並舉抓監管、壯規模。綠色食品是國家和省市大力發展的重點產業,也是嘉蔭縣農業發展始終高舉的品牌,嘉蔭縣注重發揮寒地黑土、生態優良的優勢,引導群眾大力發展綠色水稻、有機大豆、食用菌、農副和山特產品等優勢產業,不斷擴大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規模,並進一步加大綠色無公害食品認證力度,建立農產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切實打響嘉蔭綠色食品品牌,讓好產品賣出好價格。同時,堅持以工業化的思維,找准農業、畜牧業發展的最佳契合點,積極推廣農牧結合、綠色生態、循環發展的新模式,實現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最大提高。

揚長避短,興縣拓源,推進特色產業新突破
關於對生態的保護和重視,習總書記在多個會議和場合重點提及,在黑龍江考察時更是明確指出,『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更加凸顯了習總書記的全面科學的生態觀。嘉蔭縣在與市內各區局、省內外各縣市競爭中,主打的就是天然、綠色、宜居的生態品牌。嘉蔭縣立足資源、區位、生態實際,堅持揚長避短,圍繞生態做強、做好旅游、經貿等產業,避免因引進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造成破壞生態、竭澤而漁式的發展,推動縣域產業由傳統資源優勢向新興特色優勢邁進,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2016年,全縣接待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同比增長30%以上。一是做好『特、建、精』三字文章,打響特色旅游品牌。旅游文化整合和挖掘上,突出一個『特』字。嘉蔭縣進一步加大整合、挖掘、傳承和弘揚鄂倫春文化力度,以精心編制的鄂倫春神話大型舞臺劇為重點,進一步擴大鄂倫春特色文化的影響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整理和豐富嘉蔭獨有的恐龍、界江、知青、黃金等文化內涵,從全域旅游、生態旅游的理念出發,以風景資源為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環境保護為前提,著力推進全縣旅游總體規劃和景點景區詳細規劃編制工作,對旅游業發展進行總體布局。旅游景區開發和建設上,做好一個『建』字。重點加快恐龍館、茅蘭溝、朝陽鎮中俄界江旅游區三個4A級景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積極開發太平島、新發灘、南山寺等新景區,並通過農業科普示范園的輻射帶動,加快在景區周邊鄉村發展一批環境優良、管理有序的家庭旅館、農家樂、漁家樂,提昇服務接待能力。旅游內容豐富和完善上,體現一個『精』字。『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但冬季寒冷、游客較少卻是嘉蔭旅游的短板,如何延長旅游時間、豐富旅游內容,把更多的游客留在嘉蔭是旅游產業發展終將面臨的問題。為此,嘉蔭縣充分利用冰雪和界江資源,積極開發江上垂釣、捕魚、冰雪運動等精品旅游項目,彌補冬季旅游短板,並整合島嶼、湖泊、灘涂等各類資源,進一步豐富旅游內容,逐步實現四季旅游協調發展。二是做足『溝通聯系、設施完善、合作拓展』三項工作,全力提昇對外開放水平。習總書記希望黑龍江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積極擴大對外開放。近年來,嘉蔭縣受俄方帕什科沃口岸閉關影響,在擴大對外開放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但嘉蔭縣發展對俄經貿、擴大對外開放的堅定信心始終沒變。加強溝通,力爭早日復關。依托國家和省政策的調整變化,尤其習總書記視察的有利機遇,進一步加大與俄方的溝通聯系,千方百計爭取復關。完善設施,提昇通過能力。全力做好口岸公路、浮箱固冰通道的昇級改造,積極承接國家和省十三五規劃,穩步推進機場、沿邊鐵路、高速公路建設及沿邊公路的提檔昇級,進一步提高嘉蔭口岸的承載能力。強化合作,拓展貿易領域。以國家和省對俄合作戰略昇級為契機,按照『一區兩園、一園兩國』的發展思路,高標准加快嘉蔭對俄跨境園區建設,積極推進互市貿易區建設,積極推動對俄投資合作由林業、農業開發向旅游業、城市基礎設施等領域拓展,切實把園區打造成為伊春『出口抓加工、進口抓落地』的有效載體和前沿陣地。三是做到『優環境、抓招商、引外資』三措並舉,全力拓展財源增收渠道。創新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扶持政策,組建全縣行政審批服務大廳,進一步精簡優化審批程序,切實打造優良的經濟發展環境,著力引進林業、農業、礦產精深加工方面的龍頭企業,輻射帶動本地企業的發展壯大,進一步拓展本地財源增收渠道。

揚長克短,和諧惠民,推進社會事業新跨越
習總書記在視察中強調,『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抓在手上,切實托住這個底。』嘉蔭縣財政增收渠道單一,主要依靠轉移支付過日子,發展和改善民生需要大量投入。面對這樣的實際,必須克服資金之短、財源之乏,堅持『財力再緊也不能緊民生,壓力再大也要保民生』。2016年,全年累計投入民生資金7.7億元,佔公共財政總支出的61%,集中力量辦好扶貧、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實事,走好『轉型和民生兩不誤兩促進』的新路。一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實策,穩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這是習總書記始終強調的,也是扶貧攻堅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在扶貧攻堅工作中,嘉蔭縣立足貧困村資源稟賦,尊重市場規律和貧困戶意願,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游則游』的科學扶貧指導思想,幫助貧困戶發展糧食、蔬菜、肉牛、生豬、生態魚等特色產業,逐步建立起以產業發展為牽引、社會保障為兜底、貧困人口素質提昇為支橕的脫貧攻堅體系。二是堅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紮實做好就業創業工作。就業創業是最大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橕,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嘉蔭縣全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實施就業政策,圍繞就業指導、就業推薦等內容,開展具有針對性、實用性的培訓,統籌抓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加快完善就業創業服務保障機制,通過政策激勵、貸款扶持等方式,降低創業就業門檻,集聚創業啟動資金,讓有一技之長的人能夠創業就業,在嘉蔭掀起創新創業新熱潮,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三是堅持免費教育、深化醫改,全力做好各項民生事業。著力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密切民生實事,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繼續推行嘉蔭縣12年免費教育辦法,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堅持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建立以縣級醫院為龍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和鄉村衛生所為基礎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不斷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深入推進城鄉低保、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的普及和覆蓋面,切實解決教育、醫療衛生方面的突出問題,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圖片均由嘉蔭縣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