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大慶八旬老人盼望能重修族譜 作後人認祖歸宗的憑證
2017-06-02 16:23:17 來源:大慶網  作者:鄒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6月2日訊 『家之有譜,如國之有史,所以記事跡,敦本篤親,使世世子孫不忘所自也。』這是很多中國人修訂家譜的宗旨。

  一本家譜,就是一部家族史,是為後人認祖歸宗的憑證。5月31日,80歲的焦澤清老人,向記者講述了《焦氏族譜》的故事。

焦澤清老人翻看焦氏族譜。

  族譜已有近300年歷史

  焦澤清老人,家住創業城10區,是物資公司的一名退休乾部。

  他的老家,在山東省青島市,祖籍在旺?村。

  焦老是一個家族觀念很強的人,他想知道自己前幾世的族人是做什麼的,他的老祖宗是誰。

  為了探個究竟,退休後,他到山東青島哥哥家,找到了族譜。

  『家族有規定,族譜必須給長子收藏,不能往外拿,為了了解族譜,我只好復印了一份。我想讓後代知道自己的根。』翻著手中的家譜復印本,焦老語重心長地說。

  焦老說,這本家譜的原始紙質是竹宣紙,是清朝乾隆以前,一位姓焦的舉人列的家譜,具體時間沒有標注,但根據推算,有近300年的歷史了。

  焦老告訴記者,他父親那輩兒,除了父親,二爹、三爹、四爹都很有名望,修訂這本家譜時,父親剛結婚不久。

  家譜修訂好後,族譜由父親保管。

  在動亂中,父親始終將家譜藏在家裡隱秘的地方,只有逢年過節時,纔拿出來讓後人祭拜。

  1949年,焦老的父親去世,纔把這本早已泛黃的《焦氏族譜》,交給了焦老的哥哥。

焦氏族譜復印本。

  從族譜中了解傳統文化

  在焦老家中,他把用手機錄制的原始族譜給記者看。

  從影像中,可以看到,這本家譜由於年代久遠,本就很薄的宣紙,變得透明了,但字跡依然很清晰。

  焦老說,修訂家譜的人,都是族裡有文化、有地位的人。由於過去的條件有限,家譜完全是手寫,然後用刻板印刷。焦老復印的族譜,一共有兩冊,記者在翻看復印件時,發現家譜通篇都是繁體字,記錄的內容極其豐富,主要包括:序言,講述千百年來追根尋祖的艱辛,修訂完成家譜的工程之浩繁;家族遵循的祖訓,焦姓的起源;歷代所處的達官顯貴;詳細記錄了當時子孫;當時入家譜的規則:犯罪者不得入譜,收養、過繼等不得入譜,女子不得入譜,擅自改名者不得入譜;還有詳細的世系子孫傳承譜系表等。

  『我喜歡翻看族譜,從族譜上看,我是十七世祖,中間的字是澤,家譜就是一個家族的根。』焦澤清老人說。

  在族譜中,記者看到,每次重修族譜序,都有詳細的記載,其中,上面記錄著,清朝乾隆以前,焦姓舉人列的家譜,但沒有記錄具體時間。

  之後,乾隆四十年乙未冬日,十一世孫良桂謹試。過了29年,修族譜序嘉慶九年甲子仲冬,十二世孫珒敬謹試。相隔40年,重修族譜序,道光二十五年十三世孫元鑄謹試。

  民國二十一年,十六世孫庸宗謹試,當時是公元1932年,至今已有85年,沒有再重修家譜。

焦澤清老人手寫的焦氏族人表。

  族譜中了解到祖先身份

  采訪中,記者看到,焦澤清老人對家族譜特別重視,每當對哪個朝代不了解時,就會翻閱字典後面的歷代紀元表,研究一下。

  『父親去世時,我纔14歲,不知道我父親的兄弟都是做什麼的,直到看到族譜,纔知道,原來我二爹(當時的稱呼)、三爹、四爹,當時在那個年代職位那麼高。』焦澤清老人說。

  焦澤清老人的二爹焦繼宗,是外交官,荷蘭公使館隨員,同時駐阿姆斯特丹,是負責簽訂條約的。

  焦澤清老人的三爹焦湘宗,上海國立大學同濟大學醫科畢業,任國民革命軍兵站總醫院副院長,民主人士代表。

  焦澤清老人的四爹焦英宗,任上海德國總領事秘書。

  焦澤清老人的大爹去世早,族譜上沒有記載職務。他的父親,是青島紡紗廠的工人。

  盼望有一天能重修族譜

  采訪中焦老說,他復印的這本族譜,會一直保存下去。如今,他已經把自己的家庭成員,都列在了一張紙上,但他不知道《焦氏族譜》,什麼時間纔會重修族譜。

  『85年過去了,家族沒再修過家譜,這期間,子孫早已分布各地,修訂族譜不是一個容易的事,得是有威望的人,纔有權利修訂。』焦老說。

  老人說,續修家譜,是為了追念前人,是後人認祖歸宗的憑證,更重要的是啟迪和鞭策後人,使焦氏後代恪守家風,堂堂正正做人,公公道道辦事,尊老愛幼,團結互助,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原來,老家有一個祠堂,小時候祭拜過,後來被扒了,我也好多年沒回去過了。』老人說。

  說起家譜對家風的影響,老人說關鍵在於『身教』。焦氏家族非常注重教育,每一代人都是以『孝』為首位。

  『有了家譜,不管過了多少年,都會有人知道你、記住你。通過家譜,仿佛和自己的家人,隔空相聚,那些朴實的教誨,將成為後人的人生路標。』老人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