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曾與蘇聯人互送美食 冰城八旬老人"黃房子"裡的60年記憶
2017-06-04 07:53:58 來源:生活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哈爾濱市的氣溫經過了幾周的起起落落,終於溫暖起來,和煦的微風也帶來了遠處丁香淡淡的香味。5月26日,家住哈爾濱市南崗區清明四道街的劉鐵,在難得的好天氣裡,坐在自家三樓的陽臺上,聞到丁香的香氣,不禁懷念起原來的家, 『要是住在原來的黃房子裡,我就能到院子裡坐坐了,那時院子裡有兩株大丁香樹,那真叫香氣四溢,整個大院都是它的香味,讓你聞著就高興。』84歲的劉鐵因為年事已高,行動不便,雖家住三樓,但下樓對她來說是件困難的事,那個有院的『黃房子』,和『黃房子』裡的快樂生活成了老人念叨最多的事。從1952年3月搬進『黃房子』,到2011年10月搬出,老人在那裡住了將近60年,在『黃房子』中度過的美好歲月,像一幕幕電影鏡頭不時湧上老人的心頭……

  曾與蘇聯人同住一戶 做了好吃的互相贈送

  劉鐵說自己大半生的經歷和『黃房子』有關。 『1952年,19歲的我在哈爾濱鐵路局房產段工作室,因為我家是雙城的,單位分房子時,我就搬進了哈爾濱市南崗區夾樹街72號的「黃房子」,那裡原是中東鐵路官員的住所。房子有三個臥室、一個方廳和一個廚房。我和我媽、妹妹住一個房間,另外兩個蘇聯單身女人各住一個房間。方廳很大,蘇聯女人有時在方廳裡組織小型舞會。廚房很寬敞,並有一個烤爐。』

  劉鐵說她們家與兩位蘇聯人相處得很融洽。雖然彼此語言不通,她們娘仨不會說俄語,那兩個蘇聯人也不會說漢語,可做了好吃的總是互相贈送。『中國人最喜歡吃的東西當然是餃子,我媽一包餃子,就給她們送過去。而她們喜歡做烤面包,而且只要在廚房做了烤面包,就是滿屋子香味,蘇聯女人會很友好地送給我們品嘗。』劉鐵介紹。

  晚上,大家約定不論誰回家時都要打招呼,以便最後回來的人可以插門。『一次,同住的蘇聯女人娜達莎回來得早,沒跟我們打招呼就睡下了。半夜裡,我們聽到她的房間裡有動靜,就以為來了竊賊,我妹妹去鄰居家找人來抓小偷,結果娜達莎聽見聲音,便從房間裡走出來,大家嚇了一跳,見是一場誤會,我們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劉鐵回憶道。

  據劉鐵介紹,那時候,各家『黃房子』門前屋後栽滿了美麗的丁香樹。每到花開時,未見丁香花,就先聞到幽馨的花香。時至今日,記者再來到那片『黃房子』,發現周邊依然挺立著丁香樹,雖然有些孤單,但它們執拗地證明,這裡曾有過的繁花似錦……

  再次搬進『黃房子』 紅松地板寬敞明亮

  1964年,劉鐵的兩個女兒相繼出生。經申請,單位給她調了房子。新家位於北京街16號(現海城街45-6號),仍是一幢蘇聯人住過的『黃房子』。家裡是兩屋一廚,紅松地板,寬敞明亮,孩子們喜歡在屋裡跑來跑去。

  『這幢老房子和大院兒都是我們家的。』劉鐵說著,拿出了幾張老照片,雖然照片拍攝於不同的年代,但滿院子的花花草草把『黃色子』裝點得生機盎然。

  劉鐵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每幢『黃房子』門前自帶門斗、大門和小柵欄,那裡的房屋普遍采用磚木結構,牆體足有兩磚半厚,雙坡式屋頂與天棚之間放有鋸末,防寒防暑,冬暖夏涼。而人們搬走後,那裡也成了野貓的天堂。房門都是木制的,上面還有鐵拉環。 『黃房子』裡每家都有大地窖, 『那時水果緊俏,每年剛一入冬,親戚朋友都將成筐的苹果存放到我家地窖裡。』劉鐵介紹。

  劉鐵家的涼亭三面有窗戶,是孩子學習的好地方。每年暑假,大院裡的孩子都愛到她家和女兒一起學習。房前屋後到處是大樹和丁香花,樹冠如蓋,夏季給院子帶來一片陰涼。女兒和小伙伴兒清晨在樹下學習,背英語單詞。傍晚在樹下拉琴唱歌跳舞,其樂融融。學習累了,孩子們在院子裡玩耍,餓了隨手摘一把『臭李子』,或是榆樹錢兒;晚上家家戶戶就躺在竹椅上聞花香看月亮……

  那時好多電影也是在『黃房子』拍攝的,劉鐵家就接待過不少攝制組,可惜老人已記不清電影的名字,但從老照片裡,老人還是翻出了當年攝制組在她家拍電影的照片。

  一家來煤了 鄰居們一起幫忙運進院

  住在『黃房子』大院裡的幾乎都是哈爾濱鐵路局職工,有些人還在一個部門工作,所以鄰裡關系很和諧。據劉鐵介紹,那時鐵路職工的住房是根據家庭人口的多少來分配的。人口多,房子自然大,人口少就小些。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分的「黃房子」,住進去後幾乎不用添什麼家具。因為房子是蘇聯人住過的。衣櫃、梳妝臺、床等家具一應俱全。現成的家具租下來就成,一個月租金就兩三分錢。』劉鐵說。

  那時家家都靠燒煤取暖,鐵路職工可以花錢向單位買煤,而且煤價要比外面便宜些,單位還負責把煤送到職工家門口,所以『黃房子』的住戶,幾乎家家都向單位買煤。煤運過來後,就卸在大道邊兒。一家來煤,鄰居不管老少只要是看到了,都上來幫把手,一起幫忙往院裡運。 『就像乾自家活兒似的,乾完活兒連口水都不喝就走。』說起那時的鄰裡關系,老人眼中滿是不捨。

  2011年搬遷時,劉鐵一家特意摘下了『黃房子』的門牌號和文明樓院的標牌作為紀念。老人坦言,『當初搬進去時,院子也大,景也美,可是後來人越來越多,房子見縫插針地蓋,不少人家院子沒了,樹也被蓋進了房裡,已不再有當年的貴族氣息。』

  省社科院研究員李述笑介紹,1898年,俄國人開始修建中東鐵路。為安置鐵路員工和家屬,分別在南崗花園?地區和道裡三十六棚修建了兩處住宅區。住宅采用厚牆、窄窗、坡頂的單體俄式磚木結構,每棟房屋都自成院落,院內種植果木,有柵欄圍護,呈現出濃郁的俄羅斯風貌。中東鐵路工程結束後變為蘇聯專家的私人住宅。蘇聯專家回國後,移交給哈爾濱鐵路局管理,後來又變為哈爾濱鐵路局職工宿捨。

  如今三十六棚早已不存在,花園街『黃房子』成為冰城開埠住宅的『最後一景』,如何讓塵封百年的冰城文脈重新煥發光彩,值得冰城人認真地思考……

  『黃房子』簡介

  『黃房子』從1898年開始,由首任工程師列夫捷耶夫主持設計並修建,在花園街附近,由西大直街、木介街、海關街、紅軍街、耀景街等街路圍合形成四個街區,當時稱為『新城子』,也就是後來人們俗稱的『黃房子』鐵路員工住宅區。早期居住在這片住宅區的,是中東鐵路的俄國管理『高層』,包括鐵路局副局長、理事會成員,還有工務段和機務段的領導。這裡也聚集了中俄高級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其中,著名建築設計師C.A.維薩恩曾住在這裡,他是馬迭爾旅館的設計師。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