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4日訊(記者 張雋珊)日前,網絡媒體『美麗哈爾濱?全國文明城市行』團隊一行來到哈市道外區,哈爾濱道外區委書記馬旦曰針對全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各項工作接受采訪。

道外區委書記馬旦曰談創城。東北網記者 張雋珊 攝
『人們一提到道外總習慣地稱呼「老道外」,因為這裡每一條街道、每一座建築、每一個老店鋪都有自己的故事,都印著獨特的文化印記,是哈爾濱這座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濃縮著這座城市的記憶。』說起道外區鮮明的特點,馬旦曰首先想起了處處鐫刻著老故事老回憶的文化特征。『中華巴洛克建築群等老建築,正陽樓、老仁義等為數眾多的老字號,世一堂、亨得利等老店鋪。作為全市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哈爾濱諸多個第一誕生在道外,有許多企業是從道外起步發展起來的。』
在道外區,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專業市場多、小商小販多,經商創業氛圍十分濃郁。日前,道外區被確立為全省現代商貿物流示范區,全區的商貿物流產業正加快實現提檔昇級。
通過創建,道外區變化顯著,不僅效提昇居民文明程度、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還改善了城鄉環境面貌、加強了生態文明建設。
據馬旦曰介紹,2012年創城工作正式啟動以來,道外產業園區實現從無到有、再到初具規模的跨越,華南城商貿綜合體、傳化智能物流港等500強企業紛紛入駐,全區新開工億元以上產業項目120個,完成投資392億元,實現了經濟發展始終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
此外,道外區將在今年建設現代物流產業園區,深化哈東現代物流產業帶道外園區建設。力爭5年開發面積達到10平方公裡,全力促進和爭取啟動意大利維龍倉儲物流項目、禧龍燈飾家居城等15個重點項目建設。
『道外區老城區的特點和振興發展所處的新階段,也決定了在推進創城工作中面臨著基礎設施老化、城區管理矛盾突出、人口情況比較復雜等諸多困難和問題。』馬旦曰坦言,『為此,我們在創城之初就提出要用創建工作來統領道外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引領其他工作有序推進,推動遺留矛盾和問題的解決,真正使創建過程成為了一次完善自我、提昇自我、發展自我的過程。』
為了改變老城面貌,改善人居環境,過去的五年,道外區啟動實施了435萬平方米、4.1萬餘戶棚戶區改造。未來五年,將計劃完成主城區剩餘19片、314萬平方米連片棚戶區的整體改造,基本消除危房和零散棚戶區。今年,道外區將啟動實施11個項目的房屋征收工作,預計征收面積達到50萬平方米,征收戶數達1.1萬餘戶,佔哈爾濱市總量的70%以上。
馬旦曰表示,從大的格局和戰略角度上講,棚戶區改造解決的不單單是棚戶區居民生產生活難的問題,更為整個城市發展和建設提供了新的空間,對城市資源的整合、公共資源的配置和城市服務功能的提昇意義重大。
經過多年的經營和積累,道外區的發展空間不斷優化,增長動力加速形成,一批重大項目相繼落地,區位優勢、交通優勢、產業優勢、生態優勢和人文優勢日益顯現,尤其是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據記者了解,今年道外區除了高起點謀劃國家級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打造集科技創新、技術培訓、農業文化、休閑旅游、城鎮化建設為一體的全省農業科技創新基地之外,還將深度開發旅游資源,提昇濕地游、民俗文化游、農業休閑游等旅游產品內涵,打造一日游精品線路。打通道裡、道外交通節點,形成完善交通體系,最終將中華巴洛克保護街區打造成為與中央大街相呼映的城市旅游核心區。保護好寶貴的濕地資源,利用社會資金和國家支持政策把自然資源在開發好保護好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包裝,申請建設國家級濕地博物館,最大限度提昇旅游產品的價值。打好『老字號、名小吃』的旅游牌,形成特色產業互動並進的大旅游格局。
馬旦曰表示,全國文明城市是含金量很高的城市品牌,是十分重要的無形資產和戰略資源。創建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道外區將不斷鞏固擴大文明創建的『發散效應』,最大限度地激發城區活力、彰顯城區魅力、增強城區實力。道外區將在今後的的經濟社會發展中,以創城工作為統領,以提昇和決解『人的問題』為重點,結合道外區的實際情況,腳踏實地圍繞著民生的改善、道外區城區的特點和經濟社會總體發展,圍繞著人的文明程度提昇和提高來推進創城工作。同時,把道外區黨委和政府常態性的工作與創城工作統籌協調、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圍繞決解人民群眾關心的普遍問題,以棚戶區改造為重點,改善城鄉居住環境,並統籌解決好群眾住房、上學、就醫、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等方面難題,讓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和百姓來分享道外區創城工作的實際效果。我們將擼起袖子加油乾、使勁乾,全身心投入到創城工作之中,以創城引領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為哈市蟬聯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