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高考是許多學子要經歷的一場『成人禮』,那麼,高考語文作文,稱得上是這場『成人禮』的壓軸大戲。
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現在,已經過去整整40年。40年時間裡,高考作文一直備受關注,除了佔分比重大外,作文題目也能夠引發很多人的共鳴,折射出時代印記。
今年,咱們就來說說高考作文由命題作文到話題作文,再到材料作文的那些事兒。
【變遷】
上世紀70年代末有著時代色彩
1977年高考得以恢復,同年12月,570多萬考生參加考試。
那一年的高考也創造了多個第一:第一個在冬天舉行的高考,競爭最激烈的十年一屆的高考,也是第一次高考分省命題……
上世紀70年代末的高考作文題目,有一股濃濃的時代氣息:1977年,北京卷的作文題目是『我在這戰斗的一年裡』,河南卷的是『我的心飛向毛主席紀念堂』……
1978年的高考作文題目『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折射了當時人們迫切希望國家走上正軌的焦慮心態,依舊延續了宏大的內容。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開始更加關注現實社會
從1981年的『毀樹容易種樹難』到1985年的『致《光明日報》編輯部的信』(關於環境污染問題),再到90年代的『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的辯論題材作文,不難發現,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高考作文更加『接地氣』。
有學者就認為,幾十年來,高考作文題目的變化背後則是時代的變遷,是理性文化到感性文化的過渡,是對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情感的關注。
在高三語文一線『深耕』20年的省實驗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崔礦山說,讓他印象最深的高考作文題目就出現在1999年,即『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這年的作文題目創新大膽,讓人眼前一亮!』崔礦山說,這是一個話題作文,不僅能解放思維,又能為考生提供展示纔情的舞臺。
其實,也正是從那年起,高考作文主題變得更為多彩……
2000年以後
作文主題更加豐富多彩
漫畫、材料作文、命題作文……2000年後,高考作文呈現出了更多的變化。
2001年『談誠信』,2005年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為題寫作,2010年的漫畫作文以『貓吃魚的故事』為話題寫作……不但結合了大家的日常生活體驗,也更能讓考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學生們的思路也完全打開,寫作體裁出現了散文,甚至還有考生用文言文、詩歌寫作,充分展現出個性。
大時代背景下的高考作文題目,往往有時代印記,但那個印記到底是什麼,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將文章換個人物改寫一下
講述人:老馬
高考年份:1979年
高考作文題目:將《第二次考試》改寫成一篇《陳伊玲的故事》
《陳伊玲的故事》大致內容為:為幫助因臺風引起電線起火被燒壞房子的災民,轉業軍人陳伊玲帶著被累壞的嗓子參加了聲樂考試復試。與初試的技驚四座不同,平淡無奇的復試讓考官聲樂專業蘇林教授詫異不已,進而發現陳伊玲『前後不一』的原因的故事。
作為『老三屆』的一員,直到今天,老馬還記得當年高考時的情景。
『那會兒寫作文,不像現在這麼麻煩,又是議論文又是說明文的。』老馬說,他那年高考時,作文就是將一篇文章換個中心人物改寫一下。
雖說聽起來這作文挺簡單的,也不用自己找角度、立意、起標題了。但在老馬的記憶裡,作文這個『絆馬索』還是攔下了不少考生。
『你想想看,讓你改寫,還不讓自由發揮添加情節,寫成讀後感吧,還不行。』老馬認為,那年的作文題,難就難在題目要求上的『條條框框』。
最後,老馬決定,既然是改寫成《陳伊玲的故事》,那就把材料裡的陳伊玲變成第一人稱進行敘事就好了,用陳伊玲的視角,再去講述這個因助人而『耽誤』自己前程的故事。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成了她的作文題目
講述人:郭女士
高考年份:2008年
高考作文題:材料為2008年汶川地震時的一些場景,要求自選角度、文體,進行寫作
2008年,那是許多國人都無法忘懷的一年。
那一年,即將成人的郭女士,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我可能這輩子都忘不了,地震來的時候,身處鄭州的我,居然也感受到了震感。』
那年夏天,全中國的視線都集中到了西南方那個名叫『汶川』的地方。郭女士說,之所以能對自己高考那年作文題目印象如此深刻,就是因為地震後第一時間『動』起來的中國,每天電視上都是在各方努力下,在廢墟中綻放的最美麗的『生命之花』。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句貫穿整個2008年夏天的『誓言』,也成了郭女士筆下的高考作文標題。
漫畫作文裡的孩子就是自己的真實寫照
講述人:小楊
高考年份:2016年
高考作文題:漫畫題,自選立意、文體,進行寫作
去年今天,應屆高考生小楊已經放棄溫書,轉而選擇放松身體——要以最好的身心狀態來面對人生的『轉折點』。
『其實藝考生的壓力更大。』小楊回想去年的作文題時,笑稱漫畫裡那個考55分被『呼巴掌』,61分又被『印口紅』的孩子就是自己的真實寫照。
對於這種近些年不算常見的『看圖說話』式作文,小楊說自己當時有點無法下筆。
『那會兒耗了差不多快20分鍾思考怎麼破題。』小楊說,自己思索後覺得,把『分數不是評判孩子優秀與否的唯一標准』作為主旨,把自己作為大人眼中『走偏門』的小孩和身邊親戚朋友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用盡了體內的『洪荒之力』纔『憋』出了一篇,討論當下父母對孩子怎樣教育纔更為合適的文章。
如今,再次提起作文,小楊還是心有餘悸。『還好現在不用再考作文了。』其還開玩笑稱,還好自己平常注意『攢人品』,沒把作文寫跑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