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7日訊 鴻雁傳情、雙鯉傳書……書信作為中國人傳統的溝通交流方式成就了許多佳話,而信箱作為承載書信往來的重要工具,也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然而,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手機、電子郵件等通訊方式逐漸取代了書信,信箱似乎也與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
近日,記者走訪齊齊哈爾多個小區發現,雖然不少小區配置了信箱,但使用率並不高,有些甚至因長期不用已經成了『雞肋』。
信箱遭冷落 多數成擺設
記者來到齊齊哈爾建華區齊大小區看到,9號樓前有一處信箱。從外觀上看,這個信箱用鐵皮做成,共60個格子。箱體已經鏽跡斑斑,看上去『風餐露宿』很久了。記者打開一些信箱發現,有許多小廣告『躺』在裡面。小區居民們告訴記者,小區信箱早就荒廢了。
『退休後一直都有看報紙的習慣。但是現在很多報刊都在小區樓道裡設立專用的報箱,這樣一來,外面的信箱也就用不上了,現在連信箱的鑰匙都找不到了。這些信箱根本沒有人來經管,設立初期真正使用的人就寥寥無幾,現在根本就是擺設了。』小區居民劉建國大伯告訴記者。
信箱是否該『退役』 市民有爭議
記者在齊齊哈爾龍沙區德被小區5號樓前看到,三個並排陳列的信箱已經成了臨時車棚。德被小區2號樓旁的信箱上,可以看到被火焚燒過的痕跡。有的信箱張著口,裡面布滿厚厚的灰塵。
采訪中,不少市民表示,信箱已經失去存在的價值,應該退出歷史舞臺。小區居民張先生說:『小區的信箱好久不用了,都是一些廣告和垃圾,有時候還有老鼠蟑螂。』秦女士表示,如今通信這麼發達了,有手機、網絡、快遞,誰還會去寫信呢?小區信箱也是一種資源浪費。
但也有一部分居民認為,雖然信箱幾乎成了『古董』,但商業信函、報刊雜志等投遞業務依舊存在,像各類消費賬單或涉及隱私的小型包裹,一些居民更願意放在自家信箱內。市民劉翠萍說:『我父母至今和老家的親戚保持著通信的習慣,如果小區裡沒了信箱,會很不方便。』也有市民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如果能夠對信箱加強管理,還是可以重新派上用場的。很多水電氣燃油費的催費單常常被貼在樓道大門上,令人尷尬,如果可以投在信箱裡也許會好很多。
信箱受法律保護 維護還要靠多方
不被關注,使用率低,那麼是不是可以不建小區信箱呢?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2012年8月1日,住建部、國家質監總局聯合發布了國家標准《住宅設計規范》規定:新建住宅必須每套配套設置信報箱,開發企業未設計或未安裝信報箱的住宅項目,將不能通過初期相關審批和分戶驗收。
記者從市郵政部門了解到,作為公共服務,不可能取消或減弱信箱功能,有些賬單業務,如信用卡賬單、保險單等,甚至法院傳單,必須用信件傳達給當事人,因此小區信箱不可缺。
根據《郵政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信箱應由商品住宅的產權人或者其委托的物業管理單位負責。對於新建小區,信箱屬於配套設施,應由開發商設置、安裝。如果開發商向小區物業部門交接時進行了此項工作的交接,則日常維護、管理由物業人員完成。居民也有義務維護、愛惜和維護信箱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