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9日訊 三次采油後達到或接近廢棄條件的區塊越來越多,但這些區塊仍然有相當多的地質儲量沒有采出來,因此,需要有一種經濟有效的四次采油方法繼續開發這些廢棄油藏。日前,記者從大慶油田了解到,油田小規模推廣試驗的『井下油水分離、同井注采』工藝,在已經關停13年的區塊成功實現了四次采油,初步突破石油工業長期沒有解決的如何經濟有效進行四次采油的難題。
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27年高產穩產,4000萬噸穩產12年以上,三元復合驅年產量突破400萬噸……作為『全國標杆和旗幟』的大慶油田,經過50多年的開發,累計為國家生產原油23億噸,當前主力油田采收率達52.8%,並且進入高含水開發階段,後備資源接替不足,持續高產穩產難度大增。
針對大慶油田高含水現狀,80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德民帶領團隊攻堅井下油水分離同井注采技術。
何為井下油水分離同井注采技術?技術人員介紹說,就是利用井下油水分離設備對生產層的采出液進行油水分離,將低含水的采出液舉昇至地面,同時將分離出的水回注到注入層,實現同一井筒內同時采出與注入、一井兩用,實現大部分地下水不采到地面,在井下循環回注再利用,油井只采低含水油,從而大幅度減少注入水的無效循環。
他們選取的試驗區塊從1998年開始注聚合物溶液,2004年含水率達到98.2%,停止注聚合物並關井至今。試驗效果顯示,開井施工後初期含水降為平均77.2%,水油比平均為4.13,比施工前下降15.3倍,產出液中的含水量大幅降低。
作為集團公司重大現場試驗項目,這一技術在油田采油一廠薩中開發區南一區中西部水驅試驗區先後開展了17口井的先期研究與試驗。在產油量基本不變情況下,油井的產液量和含水大幅度下降,與回注層相連通的52口油井目前已有37口井見到增液、增油、降含水的初步效果,井下管柱工作壽命最長達311天。該項技術目前初步達到了預期效果。
據了解,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國外就提出過同井注采的構思,我國在地質條件更為復雜的情況下搞了幾十年,『不信邪』地砥礪攀行,終於取得顯著效果。這一技術顛覆了傳統的油井采出、水井注入的開采方式,構建了新的注采體系,解決了原開采方式出現的大量地下水被采出、注入水無效循環的世界級技術難題。而這種開發方式一旦成熟推廣,原來認定三次采油後的廢棄區塊,就可以進行四次采油。
『大慶油田大力發展新一代油氣開發技術,為振興發展提供了破題的范本』、『同井注采技術不僅能夠為大慶油田贏得發展未來,也將為石油行業帶來美好前景』……前不久,在『新一代油氣開發技術』研討會上,大慶油田『井下油水分離、同井注采』工藝得到了業內專家的一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