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
真相:棉花比肉松貴 肉松被點燃是正常的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機關刊《中國食品藥品監管》雜志微信公眾號『CFDA中國食品藥品監管』闢謠稱:肉松的本質是肌肉纖維,主要成分為蛋白質,放入嘴裡一咬就會融化,口感松軟。而棉花的本質是植物纖維,主要成分為纖維素,是一種不可溶的纖維,雖然看上去也很松軟,但嚼不爛。也就是說,真用棉花冒充肉松,一吃就會被識破!此外,視頻中使用的『火燒鑒別法』也不靠譜。肉松的主要成分蛋白質是可燃物,所以被點燃是正常的,還會有一種焦糊味,可燃並不能證明肉松是棉花做的。
最重要的一點:有網友將2016年我國生豬價格行情與國家公布的2016年新疆棉花目標價格作對比,得出的結論是:棉花可比肉松貴,按照豬肉一噸1萬4,棉花一噸1萬8的價格,換做是你,你會做虧本生意嗎?
警方提醒: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言論自由更不是違法犯罪的保護傘。每個網民都應該把握好網絡言論自由的『度』,珍惜自己的話語權,做到文明上網,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發布謠言或者不實信息,不管是原創還是轉發,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造成社會恐慌或不良影響,警方將依法追究其責任。
據南海網6月2日報道,2016年以來,全國共有31人和4個自媒體因散布食品安全謠言被處罰,其中被行政拘留30人、被批捕1人,被禁言的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各1個,賠償經濟損失的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各1個。今年以來,海南省已有3人因散布食品安全謠言被行政拘留和罰款:2016年10月,文昌市的邢某某因散布『文昌28人吃牛肉感染SB250病毒』謠言被行政拘留10日並處罰款人民幣500元;2017年3月,三亞的劉某秋因散布『甲醛泡海魚』謠言被行政拘留5日並罰款500元;2017年5月,海口市的王某珍、東方市的龐某美因跟風散布海口版『塑料大米』『塑料大米做壽司』謠言分別被行政拘留5日。
評論:終結謠言我們不能做旁觀者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動動手指,翻看一下手機中的微信、微博、朋友圈便可獲取信息,同時也可輕而易舉地通過這些平臺發布信息。但互聯網也是把『雙刃劍』,在給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會給現實社會造成難以預估的衝擊。
通過網絡抹黑一種事物極其容易,甚至不需要科學依據,只要隨意聯想胡編亂造說壞話就行,如近年來網傳的『塑料紫菜』、『塑料大米』等謠言,不僅給商家帶來損失,給社會治理帶來極大威脅,更為食品安全蒙上了陰影。
面對網絡謠言,固然離不開法治的重拳,需要各地執法部門加大對網絡謠言散布者的打擊力度,但更應該依賴社會群治的力量。任何謠言的傳出都有一定的途徑,網絡謠言滋生靠的微信、微博、論壇等網絡平臺,但無論哪種方式都離不開網民的傳播。如果每個網民都能夠從我做起,不造謠不傳謠,那麼,網絡謠言就會失去生命力,也就成不了氣候,造成不了危害。
所以,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謠言會令謠言這種傳統的社會危害插上了翅膀,像感冒病毒式地傳播,引發網絡與現實的雙重秩序紊亂。而打擊網絡謠言除了法治重拳外,我們每一個網民也都應該成為謠言的終結者,而不能做謠言的傳播者、旁觀者。
稿件內容由東北網新聞頻道制作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轉發或鏡像,違者必究。
(資料來源:牡丹江大鵬新聞網、新華網每日電訊、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