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戰中獲25個先進
16歲那年,湯儒勤入伍參軍,隨後跟著部隊去了朝鮮戰場,後來成為助理軍醫。抗美援朝回國後,被分配到遼寧省鞍山胸科醫院。期間,他自學高中課本,考入中國醫科大學放射科。1957年畢業後,繼續留在鞍山胸科醫院工作。
他的妻子,是這家醫院的護士,也是從抗美援朝戰場回國的。有著共同的經歷,二人一見傾心。1960年,大慶油田搞開發建設,急需醫務人員。當時,由於大慶條件非常艱苦,很多人不敢來,湯儒勤是黑龍江人,出於對家鄉的熱愛,讓他不顧一切來到大慶。當時,衛生所在安達3號院,是7間土房。湯儒勤到衛生所後,和醫務人員一起奮戰。幾萬人會戰,衛生所僅有30多個醫務工作者,每天大家都要忙到深夜,他幾次累暈在巡回醫療的路上。
1965年,松遼石油勘探局衛生所,搬到大慶解放村,就是現在的二醫院,湯儒勤和愛人也跟著搬到了大慶。在石油會戰中,他因工作出色,25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采訪百位老會戰
得益於祖父對他文化底蘊的培養,在部隊時,湯儒勤就常寫一些通訊,給軍區報紙投稿。轉業後,雖每天忙於工作,但只要有時間,就提筆寫作。
退休後,湯儒勤有了大量時間,更加勤於筆耕。憑借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親身經歷的石油會戰,他在《詩刊》《詩歌月刊》《石油文學》等刊物上,發表了大量的文學作品。
他的抗日詩《寧大伯的壯舉》曾獲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了著名詩人賀敬之的頒獎。賀敬之還為他的第二部詩集《還原的露珠》,題寫了書名。
2004年,已70歲高齡的他,不顧年邁,先後走訪了近百位老會戰,寫就了近20篇紀實報告文學,近15萬字,被《地火》《石油文學》分期發表,現已被中國工人出版社匯總編輯,出版成書《大慶石油大會戰紀實——凝眸》,成為珍貴的史料。
『文化潤家』美名揚
遵循祖訓,湯儒勤在教育後代時,把『好讀書』、『孝與德』、『勤與學』的祖訓,傳給子孫。無論多麼繁忙,一有時間,他就帶著三個孩子閱讀書籍,還經常帶他們到圖書館讀書。
受家庭熏陶,兒孫們自幼愛讀書,懂孝道。湯儒勤的父母年邁後,他把父母接到身邊照料,兒孫繞膝,四世同堂,家裡充滿了歡聲笑語。他的長子,哈工大畢業後,到英國考文垂飛機儀表廠實習,回國後到新疆開發塔裡木油田。次子哈師大畢業,在單位是先進黨員,獲得過『突出貢獻獎』,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的孫輩中,有醫務人員,有教師,個個是單位的骨乾。湯家幾代人共同譜寫了『文化潤家,以德育人』的家風。
湯儒勤的老伴晚年患病,兒女們始終圍繞床前,她臨終前沒有遺憾,安詳地閉上眼睛。老伴去世後,湯儒勤已年屆八旬,兒子兒媳對他更加悉心照料,重孫子整天圍著他喊太爺爺。
一家上下和睦,兒孫知書達理,各有所成,讓他非常欣慰。湯家曾多次被評為『五好家庭』,如今又被評為『大慶十佳書香家庭』和『龍江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