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大慶油田『四采』技術攻克世界級難題
2017-06-22 13:48:3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蒙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6月22日訊 五月末的油城大慶,迎來了一批尊貴的客人。

  來自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以及我國油氣生產領域的專家、油氣生產企業負責人、高校學者等40餘人齊聚大慶,一同聽取中國石油領域的科研權威、中國工程院院士、80歲的王德民作《『循環驅替、同井注采』開發模式的實踐和展望》報告。

  第一次來大慶的賓客都有這樣一個共同的印象:進入大慶,就像進入『磕頭機』的叢林。實際上,這些看似相同的設備卻是功能各異、各司其職,有的負責采油,有的負責采氣,有的負責注水注液。

  而大慶油田王德民科研團隊創造的『四采』,則是對采油方式的一個顛覆,將使『磕頭機』的數量大大減少,從而節省成本。這個技術最早提出是上世紀80年代,但國際上沒有人得出實際有效的成果。大慶油田經過科技人員反復論證實驗,終於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科研成果。他們利用井下油水分離設備對生產層的采出液進行油水分離,將低含水的采出液舉昇至地面,同時將分離出的水回注到注入層,實現同一井筒內同時采出與注入、一井兩用,實現大部分地下水不采到地面,在井下循環回注再利用,油井只采低含水油,從而大幅度減少注入水的無效循環,顛覆傳統的油井采出、水井注入的開采方式,構建新的注采體系,解決原開采方式出現的大量地下水被采出、注入水無效循環的世界級技術難題。

  作為集團公司重大現場試驗項目,該技術在大慶油田采油一廠薩中開發區南一區中西部水驅試驗區先後開展了17口井的先期研究與試驗。在產油量基本不變情況下,油井的產液量和含水大幅度下降;與回注層相連通的52口油井目前已有37口井見到增液、增油、降含水的初步效果;井下管柱工作壽命最長已達311天,初步達到了預期效果。

  在采油一廠同井注采工業示范井前,院士們與專家、學者熱烈地交換意見。中海油科技發展部副總經理張鳳久說:『循環驅替、同井注采可以稱為第四次采油,這項技術世界范圍內探索了幾十年,一直沒有取得重大突破。大慶油田在這個領域開展得如此成功,前景令人期待。』

  在這次與會的來賓中,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尚平今年已88歲高齡,大慶油田是他曾經工作過的地方。他深有感觸地說:『同井注采技術是國外幾十年沒有成功過的技術,能夠大大提高我們的采收率,具有非常好的前景,所以,大慶油田的未來非常有希望,一定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趙憲庚感慨地說:『在高含水油田開發中後期,新一代油氣開發技術的攻關,將進一步豐富油氣勘探開發基礎理論,為實現大規模增加可動用儲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為油田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據了解,『十二五』以來,大慶油田以重大科技為依托,發展完善了大型陸相湖盆岩性油氣成藏等4項理論,創新發展了特高含水期油藏精細描述及控水挖潛、復合驅油配套等12項技術,努力以科技增資源、以科技保穩產、以科技提效益,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橕作用,依靠科技進步,取得了豐碩成果。新增探明儲量3.04億噸,多產原油2166萬噸,創造效益619億元,科技貢獻率達到60%以上。

  中石油股份公司副總裁、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大慶石油管理局局長孫龍德表示:『眾多院士專家齊聚大慶油田,就事關油田未來發展的一些戰略性、前瞻性、關鍵性問題進行深入研討,對於突破技術瓶頸、提昇開發水平,實現石油工業的振興和大慶油田的發展,必將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馬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