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6月23日訊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歷經13載,帶領鄉親們填坑造地1480畝,奮斗46年,將昔日『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花錢靠貸款』的『三靠屯』,變為如今固定資產2億元、人均年純收入2.69萬元的全國500強村。這些是尚志市一面坡鎮長營村發生的『山鄉巨變』,而推動這個巨變的,就是被稱為『當代愚公』的村黨總支書記張秀林,一個地地道道的莊稼人,一個已經67歲仍奔跑在這片土地上的老支書。
當13年『愚公』填坑造地1480畝
21日,生活報記者在長營村村委會見到張秀林書記時,他一身勞動服,穿著膠鞋,眼睛還有點紅,似乎沒休息好。『我剛到村裡和工廠裡轉了一圈,昨晚纔從山東飛回來,這下村裡庫存的紅樹莓有著落了,過幾天客商就要來看貨,累點也高興。』說起村裡的紅樹莓生意,張秀林立刻來了精氣神,絲毫看不出他已經是一位67歲的老人了。
『我們前面這個大公園原來都是荒地,是張書記領著人建起來的,真山真水,亭臺樓閣一樣不少,不比你們城市的公園差。』在村民們眼中,張秀林一直是個能張羅、能琢磨、肯吃苦、想大事的人。長營村婦代會主任李桂英說,村民們都住在公園邊上的居民樓裡,腦筋靈活的跑運輸,莊稼種得好的種漿果,在家的老人婦女畫套娃,大家白天都很忙,只有晚上能出來休閑一下,長營村民幾乎個個都是『小老板』。
1971年,長營村村民還都以種地為生,但人均耕地只有1.2畝,整個村賬面僅3.46元、外債卻有17萬元。而作為哈爾濱知青的張秀林就是在這個時候來到長營村的,當時他只有21歲,揣著滿腔熱情,可親朋好友都替他捏了一把汗,這樣的窮地方,還沒有土地你咋活!村裡不是有臺拖拉機嗎?張秀林腦袋一轉,帶領村委兩名黨員,頂著鵝毛大雪,上山乾起了給林場倒套子、拉木頭的活。經過兩個冬天的摸爬滾打、忍飢受凍,為集體掙了『第一桶金』5萬元。村民馬永坡回憶起當初和張秀林『創業』的日子,不禁流下了熱淚,他說:『那時真是太難了,如果沒有張秀林的堅持,長營村不會有今天。』接著長營村開始成立運輸隊、機修廠等村辦企業,集體資產漸漸豐厚。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沒有地不行,這始終是張秀林的一個心結。他盯上了村頭的一片片大深坑。這些深坑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修建哈綏鐵路遺留下的取土坑。深的十七八米,淺的也有四五米。張秀林下定決心,能填一畝是一畝。『靠人工能填坑造地麼?』『日子剛剛好過些,這不是瞎折騰嗎?』面對張秀林的決策,有的村民不理解。長營村副主任孫洪說:『我當時就不理解,這不是往水坑裡扔錢嗎?』張秀林是執著的。1993年冬,長營村正式向大坑『宣戰』。他帶人頂風冒雪,整日奔波在工地上,早上3點半出工,晚上就住工地塑料大棚,啃饅頭、喝豆腐湯,愣是墊出了3畝地。正是靠著一股韌勁,張秀林帶領長營村一乾就是13年,共投資786萬元、動用土方368萬立方米,填造了1280畝水稻田,200畝旱田,從土地面積上『再造』了一個長營村。張秀林也因此被稱為『當代愚公』。
如今,站在長營村的山頭上遠眺,曾經荒草叢生的臭水坑,已經變成了綠油油的麥田,到處盛開的菜花孕育著無限生機。
帶領村民將野果賣到美國比利時
張秀林告訴記者,自己老家在山東,身上有股子不服輸的倔勁兒。張秀林說起話來聲音洪亮,做事也擲地有聲。一次,受邀來村的省農科院專家說,長營村處在山谷裡,適合搞種子繁育。專家的一席話,讓張秀林豁然開朗。2001年,看好種子繁育前景的張秀林與省內3家農業科研單位合作,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級水稻研發機構——哈爾濱長營水稻高新技術研究所。如今,這裡已成為省內知名的良種繁育基地,研究水稻試驗品種3670多個,年獲利1300多萬元。
然而,參與繁育良種工作的村民畢竟有限,張秀林的目標是要讓全村一千多口人都富起來。長營村群山環繞,每年的夏季,密林深處隨處可見一種紅色的果子——紅樹莓。從2003年開始,張秀林在村裡篩選了60戶種植紅樹莓,村裡免費供苗和搭架用的水泥樁,可沒過幾個月,一些人就犯起了嘀咕,因為樹莓3年纔能達到豐產見到效益,著急掙錢的40多戶村民偷偷把苗全拔了。今年55歲的果農張守全是長營村的紅樹莓種植大戶,他說,『那時張書記被氣得直跺腳,心疼得蹲在地頭嗚嗚直哭,希望鄉親們相信他,跟他一起乾下去。我就堅持下來了,現在家裡的紅樹莓每年收入都在100萬元以上。』
紅樹莓果皮柔軟細嫩,很容易破碎,采摘後鮮果的保存時間不能超過6個小時,而被雨淋過的紅樹莓腐爛得更快,2007年7月,張秀林多方籌集了600萬資金,在長營村建起了樹莓冷凍加工廠,還找到了樹莓出口商。果實完整的樹莓,出口可以賣到每噸3萬元,有了冷凍廠,原來6個小時就壞的果子可以保存2年。現在村裡紅樹莓種植面積已經達到4300畝,漿果遠銷到美國、比利時、德國等國家。為形成長營品牌,他帶領全村將村裡28家企業整合為長營食品有限公司、種業有限公司、林木有限公司、農機作業公司、物流運輸公司『五大公司』,走出了一條以現代農業為方向的『長營之路』。
67歲『張全管』要管長營一輩子
在長營村,村民們親切地叫67歲的張秀林『張全管』。原因是張書記熱心腸,村民們的大事小情他都管。婆媳不和、兩口子鬧意見、誰家蓋房子,他都到場。
他給五保戶當乾兒子。於大娘身體不好、房屋破舊,張秀林在支委會上提議,由村裡拿出2000元錢為於大娘修房子,並給她添了些生活用品。於大娘病重期間,張秀林親自請醫喂藥,服侍照料,直到老人去世。這些年,張秀林先後伺候了6位五保戶老人,直至他們去世。
長營集體經濟效益好了,按目標管理規定,鎮裡獎勵給張秀林企業純收入的10%,但他一分都沒有拿過。這些年來張秀林共推掉這樣的獎金達50多萬元。前些年家裡孩子小,全靠他老伴扣大棚掙錢。張秀林的兩個侄子因工作失職,被他停職調離村辦企業。這惹惱了他80多歲的老父親。老爺子把張秀林罵了一頓不算,還抽了他兩個大耳光,那年張秀林50多歲了。他怕老爺子著急上火,只好給老人跪下了,一遍遍解釋:『爹呀,你得理解我!自己家人不管住,我還管誰去?!』最後老爺子總算理解了他。
如今的長營村,60歲以上老人有養老金,考入大學的有補助,企業職工有養老保險,村民醫療保險都由集體繳納,建新房的有補貼,發展特色產業有獎勵,村民身故家屬發放喪葬費……全村道路硬化率、美化率、亮化率均實現100%,自來水入戶率100%。村民們過上了跟城裡人一樣的幸福生活。
為了長營村,張秀林累得全身是病,兒女都在外地,只有他和老伴在村裡生活。村『兩委』即將換屆,兒女們希望他早點回山東老家安度晚年,但鄉親們捨不得他走,『要選我們還選老支書,我們希望他在長營村乾一輩子。』張秀林也很動情地說:『我也捨不得這片土地,真真是眼含熱淚愛得深沈,我在長營還有許多夢沒有做完,就是死也要死在這塊土地上。』
人物名片
張秀林,哈爾濱市尚志市一面坡鎮長營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1971年任黨支部書記至今已46年。先後獲得全國『3·15』金質獎章,全國和諧之星,全國『農村十佳志願者』、全國『百優』、農村『雙十佳』優秀志願者,全國勞動模范,全國第八屆創業之星,『建黨90周年,黨的好兒女——十大特色村寨領路人』等榮譽及稱號;所在村獲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單位、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十大特色村寨、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美麗鄉村試點村、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