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興安嶺
搜 索
大興安嶺築起森防立體網絡
2017-06-24 15:25:0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閆捍江 劉大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6月24日訊 太空中有衛星探視,高空有航護飛機,地面有瞭望塔和巡護隊,林火瞭望覆蓋面接近100%。『5·6』大火30年來,大興安嶺地區痛定思痛,建立起空中地面管控的立體交叉網絡,實行組織、區劃、隊伍建設、設施設備一體化管理,森林防火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年均火災發生次數、林地過火率、人為火發生率分別下降了32.7%、99%、93.2%。

  總面積835萬公頃的大興安嶺是國家重點國有林區和生態功能保障區,全區都是國家一類火險區。受氣象形勢影響,春秋兩季林區乾雷暴活動頻繁,是森林火災易發區和多發區。為此,大興安嶺地區不斷研究新的防滅火方法,建立了科學的森林防火體系,各級黨政企領導實行分片包乾責任制,簽訂森林防火責任狀,層層落實森林防火責任。全面加強管理,突出雷擊火的預報、及早發現,力爭有火不成災,打早、打小、打了。

  『進入林區,防火第一』,這是全區人民的共識,從政府官員到普通百姓,都把防火視為己任。進入防火期,教育部門組織開展中小學生防火安全教育活動;氣象部門每天發布大風天火險等級預報;新聞單位及時刊發氣象、火險信息,播發公益廣告,開展防火知識宣傳教育;公安機關消防機構深入開展城鎮火災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全區各地還設立防火宣傳一條街,懸掛防火標語和彩旗,為手機用戶發送防火短信,印制多功能名片和通俗易懂的森林防火『三字歌』宣傳卡等,讓人們知曉森林防火的各項規定。

  近年來,大興安嶺科技防火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研究推出的『火險因子』數字化動態管理系統,就是通過電腦技術將全部森防信息資源,如『三包三保』閉合式防控體系、各防火檢查站、管護站點、瞭望塔、野外作業點、防火重點部位、撲火設施和隊伍等,以圖標和數據的形式植入森防地理信息系統,將批准入山作業的人員、車輛、生產設備、生活用火以及自然氣象因素視為『火險因子』,對其實行動態管理,對入山人為火源的跟蹤管理和自然火源跟蹤監測,掌握了森林防火的主動權。

  據統計,全區目前形成了三級防火通信網絡,以及地面巡護、高山瞭望、飛機觀察、衛星遙感『四位一體』的監測方式,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迅速發現和撲滅火情。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