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莊鴻雁考察岩畫遺址。資料片
黑龍江日報6月26日訊 省社科院副研究員莊鴻雁2012年起開始有關大興安嶺岩畫的踏查和研究,先後主持了省社科規劃項目《大興安嶺岩畫的發現及其保護研究》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興安嶺岩畫與環太平洋岩帶研究》,她建議,設立大興安嶺岩畫保護區,以改善因環境變化加速的自然侵蝕,免遭人為破壞。
龍形紋是龍圖騰的結點形態
近年來發現的遠古時期的大興安嶺岩畫中的有關龍形紋的岩畫,是龍圖騰最初形成過程中的某個結點形態,與中原龍圖騰的起源密切相關。這是莊鴻雁經過多年在大興安嶺山區實地踏查和研究提出的觀點,這個觀點一經提出就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因為這意味著黑龍江流域文明與中原文明的發展息息相關。
莊鴻雁說,近年來考古領域已發現眾多不同形態的龍的初形,全國有影響的這類龍型遺跡就有幾十處。大興安嶺最有名的龍形紋是『S形鹿角龍』,發現於加格達奇白灰窯岩畫遺址。該岩畫身形為S形,身軀無爪,頭部被極具美感的鹿角代替。
大興安嶺龍形紋岩畫發現前,大興安嶺南端的紅山文化曾出土大量的玉龍。在內蒙古敖漢旗趙寶溝文化小山遺址,還出土了一件距今7200—6800年的陶尊,陶尊上同時刻有鹿龍、豬龍和鳳鳥三種圖案。趙寶溝陶尊上同時出現了代表狩獵文化的『蛇身鹿』和代表農耕文化的『蛇身豬』,而鳥形首則代表太陽崇拜。可以推測,陶尊上的圖案,正是大興安嶺岩畫蛇身鹿角龍與代表紅山文化的玉豬龍碰撞與融合的結果。
迄今為止,黑龍江流域發現的『龍』,有大興安嶺山脈南端紅山文化區域內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被稱為中華第一龍的C形玉龍,及紅山文化區域發現的大量玉豬龍;有松花江流域左家山石豬龍;有黑龍江入海口處出土的蛇龍紋陶器;直到大興安嶺的龍形岩畫。
大興安嶺岩畫勾連環太平洋岩畫圈
莊鴻雁說,如果將中國北方岩畫帶、俄羅斯遠東岩畫帶與環太平洋岩畫圈作為整體考察,可以在另一個層面,佐證東北亞遠古人類向美洲大陸遷徙的過程。為研究東北早期族群、民族的形成及文化的變遷,提供了新的鮮活的材料。
莊鴻雁說,史前亞洲先民穿越白令海峽陸橋進入北美並沿著北美西海岸一路向南遷徙,這是史學界的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她研究了環太平洋地區的有關龍形紋的形態及演變,認為,從大興安嶺『S』形蛇身鹿角龍岩畫、趙寶溝文化的中華第一龍和蛇身鹿形首、蛇身豬形首陶尊,到俄羅斯境內黑龍江入海口的蛇形浮雕陶器,再到北美洲大布列顛哥倫比亞、密西西比河和墨西哥下加裡福尼亞的長著鹿角的巨莽和頭上長角、背部的鋸齒和鳥爪的水怪,都是以蛇身為核心,融合了鹿角、背部鋸齒、鳥爪等其他動物的精華形成的。正是這一些特征,融合成了類似最終的中國龍的圖騰。換言之,從大興安嶺南端的趙寶溝文化到大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再到北美和中美,這恰與史前亞洲先民穿越白令海峽陸橋進入北美並沿著北美西海岸一路向南遷徙的路線相吻合,絕非偶然。
珍惜利用岩畫遺址資源
莊鴻雁說,從她最初接觸大興安嶺岩畫研究至今,岩畫遺址已由考古專家在深山老林發現研究的對象,變成了今天許多背包客愛好者爭相探幽尋奇的對象。一些岩畫遺址已開發和正在開發為景點。這是好事,也令人擔擾。
她說,大興安嶺岩畫雖已裸露於自然之中數千年乃至萬年,發現之時仍大多能保持色彩鮮艷,就是因為這些岩畫多處於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之中,沒有遭到環境惡化的影響和人為的破壞,使現代人有幸能一睹千萬年前先民文化的風采。
由於目前發現的大興安嶺岩畫點較為分散,岩畫點的管轄區又分布在不同的林業局或林場,這給岩畫旅游的整體規劃帶來困難。莊鴻雁建議岩畫旅游要在保護與開發並重原則的基礎上,頂層設計,整體規劃,重點開發,可借鑒意大利梵爾卡莫尼卡岩畫公園和卡莫諾史前研究中心以及寧夏賀蘭山賀蘭口岩畫主題公園和世界岩畫博物館的模式,這樣既有利於岩畫的保護,又可杜絕資源的浪費。設立岩畫保護區,以此改善因環境變化加速的自然侵蝕和免遭人為破壞。同時采取科學手段和措施對岩畫進行保護,防止類似法國拉斯科岩畫洞穴保護出現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