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7月3日訊 27歲,她還沒有結婚,已經是11歲孩子的『媽』。
47歲,他喜得貴子,卻又開始為侄女的未來和一家人的生活擔心。
52歲,她身患重病,全靠丈夫的微薄工資生活,還要養活自己的侄兒。
孩子該不該在自己家落腳,他們都沒有想過,頂住生活的壓力,只是單純地認定,既然孩子的爸爸媽媽遠在外地,『我就要把孩子當成親生的對待。』
近日,生活報記者走近哈爾濱市三個留守兒童家庭,在這裡,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都是非直系親屬,有的家庭新添了自己的孩子,有的條件原本就不好,有的監護人太年輕,不知怎麼掌握教育的分寸。留守兒童家長,不好當。
27歲小孫很矛盾
愛與管教的分寸是對留守家長的挑戰
小孫今年27歲,家裡有個年幼的兒子,還有個11歲的侄女。雖然年輕,但小孫承擔留守家長的角色已經四年多了。
小孫告訴記者,這個角色對她來說是個挑戰,畢竟不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在愛與管教之間,分寸的把握難度挺大。
幾年前,侄女在小孫心中的印象有些任性,『她當時和她爸一起生活,挺難管,想要啥就立即要拿到手。』可是當侄女到了她家,小孫什麼都沒做,就發現孩子的脾氣變了,變得特別乖。小孫給侄女准備了一個單獨的臥室,侄女在屋裡做完作業,還會輔導弟弟學習。
每當想到這些,小孫就心疼侄女,『她知道環境變了,小小年紀,委屈自己,改變自己,挺不容易的。』
侄女在香坊區成高子鎮香和小學上學,小孫和丈夫都在一家紡織企業上班,在企業附近租的房,侄女回家要倒兩次車。每天放學,是小孫最擔心的時候。侄女有時貪玩,耽誤了回家的班車,小孫就會說她幾句。侄女有時也會不耐煩於管教,每到這時小孫都特別生氣,有時還會給外地打工的大哥打電話。
哥哥有時會郵回來一些生活費,小孫都用在侄女身上,孩子學習和生活的大部分費用還是要靠自己家貼補。
小孫說:『我自己的孩子小,生活中各類有關孩子教育的問題,基本上都是培養侄女過程中第一次遇見,以後照顧自己的孩子就有經驗了。所以說,我也覺得這段生活挺寶貴,我和侄女的關系既像母女,又像朋友。』
47歲老付很發愁
侄女正上學家裡又生了第二個娃兒
老付最近很高興,在47歲的年紀又得了第二個孩子,現在已經14周大了。
老付最近很發愁,家裡實際已經有了兩個孩子,因為弟弟的女兒也由他來撫養,『等我侄女上中學,我這個孩子正好也上學了,同時供兩個學生,想想就頭疼。』
成高子鎮黃河村前黃河沿屯村民都知道,老付對侄女比親閨女還要親。老付很心疼侄女,出生不久就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爸爸媽媽一直在外面打工,『她爸爸有時一年回來個兩三趟,有時幾年也不回來一趟,根本就指不上。』
眼看著父母歲數大了,沒文化輔導不了孩子,怕耽誤孩子的學習,老付就把侄女接到了自己的家裡。
『那時孩子剛上學,現在11歲了,上四年級。』老付說。
老付很喜歡這個孩子,認為她學習好有天分,給她報了硬筆書法、繪畫等特長班,比培養自己的孩子還上心。侄女也非常懂事,會燜飯、煮面條、擦地、收拾屋子,也會照顧老人。
老付從來不強求孩子做什麼,更不會打孩子,侄女大了,自尊心強,『我有時候說重了她就掉眼淚,看她這樣,我這個當大伯的也難過。』
老付從事的是電力安裝工作,一個月收入四五千塊錢。『我現在是兩個月的工資不夠一個月花。』老付說,自己一天天歲數大了,又新添了一個孩子,入不敷出,是最讓他發愁的現實問題。
52歲李永香很感恩
侄子能在家裡落腳最該感謝老公
每天17時許,李永香會來到香和小學附近一個看護班,把她的『大寶貝』接回家。
李永香今年52歲,她接的男孩只有10歲。和老師道別後,她把書包背在身上,男孩則一溜煙躥到了街上。男孩其實是她弟弟的孩子,她自己的孩子早就獨立了,在外地生活,弟弟和弟妹外出打工,男孩就留在了她家。
走到街上,男孩賴在一個小吃攤旁不走,李永香沒辦法,給他買了一碗烤冷面,男孩高興得又是蹦又是跳。『路邊小攤上的東西,怕孩子吃多了拉肚子,很少給他買。』李永香說,『最近孩子表現不錯,就算是獎勵吧,給他解解饞。』
回到家,李永香擺上了桌子,先讓孩子吃點零食墊個底兒,她在桌子另一端切菜,當晚主菜是蒜薹炒肉。
『孩子一出生就在我家了,我的弟弟弟妹都是聾啞人。』李永香說,『我父母去世後,弟弟就和我們一起生活,我們一家住大屋,他們一家住小屋。』弟弟有了孩子以後,看到姐姐一家壓力太大,就決定外出打工,『這樣,孩子就留給了我。』
孩子的爸爸在樺南打工,收入不高,很少往家寄生活費,李永香很理解,『這孩子就像我兒子一樣,他的費用我全包了。』
可實際上,李永香自己也沒有收入。2015年,她得了一場大病,醫藥費花掉了二十多萬元,前半生的積蓄幾乎全都花光了,現在每個月還要吃一千多塊錢的藥。李永香的愛人收入也不高,他在外面打零工,每個月收入兩千多塊錢。孩子的花銷卻一點都不省,吃穿住行,只要別的同學有的,李永香保證自己家的『寶貝』也有。
李永香說,侄子能在自己家落腳,最應該感謝自己的老公,『他是一個善良的人,他一直把弟弟一家當成自己家的人,從無怨言。』
建議:
多與校方配合
遇棘手問題可讓老師出面
就非直系親屬監護留守兒童的問題,記者采訪了香河小學的竇超老師。
竇超老師認為,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與普通家庭的孩子相比,沒有那麼多的孩子氣,成熟,不任性,遇事有自己的見解,另一方面,有時表現得有點孤獨。而非直系親屬監護的留守兒童教育又有其特殊性,作為監護人的叔叔、大伯、姑姑等把握不當,就容易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影響,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說深了不是,說淺了也不是。
在這種情況下,非直系監護人最好多與學校老師溝通配合,遇到棘手的問題,甚至可以讓老師出面解決,由老師扮演教育和督促的角色,避免與被監護人發生正面衝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一個理解和接受的餘地,保護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