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伊春
搜 索
伊春『友好藍莓』成為轉型發展綠色引擎
2017-07-06 09:02:5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娜 馬少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7月6日訊 伊春友好區有一片種植面積達1.2萬畝的藍莓基地。用7年時間逐步打造的『友好藍莓』品牌,不僅獲得了全球良好農業規范認證,通過了國家工商總局中國地理標志注冊,還成為伊春市第一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被列為全國互聯網地標產品(果品)50強。如今,這裡的農業科技園區也成功晉昇省級行列,獲得中國『藍莓之鄉』稱號,今年又喜獲『中國食品安全示范基地』稱號。

  在距離伊春中心區19公裡的友好區,有一片萬畝藍莓基地,6月28日,記者來到了這裡。進入基地,一排白色的藍莓大棚中,技術總管董林學正在忙活著,見到記者董林學興奮地說:『你來巧了,今年藍莓長勢好啊,這個棚結采800公斤藍莓沒問題,再有十多天,新鮮藍莓就能采摘了!』

  友好區位於伊春中部,伊春林區全面停止商業采伐後就開始大力發展替代產業,友好區率先把藍莓產業發展作為富民興區的突破口。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要求,部署了『企業為主、政府服務、群眾參與、科技合作、文化推介』的產業發展思路。成立了由黨政主要領導牽頭的專項推進班子,成立了區藍莓技術推廣服務站,積極與五營九天公司和遼寧丹東天賜花卉公司開展技術交流合作。邀請專家擔任技術顧問,為職工群眾講解藍莓種植技術,培養技術骨乾和熟練工人。確定了生產基地,編制了規劃方案,並提出了三年內完成1萬畝的種植任務。

  伊春友好區區委書記張延傑告訴記者,在區財政相當緊張的情況下,藍莓園先後投入1.5億元對基地內的水、電、路進行了基礎建設,土壤進行了改良,實現了水、電、路、土『三通一符合』標准。栽好了梧桐樹,引來了金鳳凰,大慶泓洋公司、伊春大自然農業科技公司、伊藍公司、寒地藍莓果業公司等6家企業在基地內進行藍莓種植。東北農業大學將『中國新農村建設基地』正式掛牌在這裡,種植藍靛果『忍冬』等小漿果3000畝,並進行小漿果科研開發,形成了涵蓋研發、生產、加工、物流等完善的產業鏈條。

  如何發揮藍莓產品用途廣、產業鏈條長、適宜進行精深加工的優勢,將其轉化為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為此,友好區進行了精心謀劃。

  豐園森林食品公司投資建設了藍莓酒堡,年可加工藍莓果酒等森林食品4900噸,實現銷售收入8.5億元;2015年又與大慶泓洋機械有限公司簽訂了藍莓深加工項目協議書,待項目全面達產後,年可加工藍莓鮮果6000噸、提取花青素80噸、生產藍莓凍乾果粉740噸,預計實現產值10億元,將成為全市最大的藍莓種植、研發、加工、銷售、冷鏈物流基地。

  大慶泓洋公司龔經理說:『近年來,茅臺、聯想等大型集團在全國范圍內針對藍莓的種植、采購、深加工進行了數輪跨界布局,釋放出明顯的市場信號。藍莓產業顯現雛形,中國的「藍莓時代」即將到臨。』

  以萬畝藍莓基地為平臺,『藍莓采摘游』也成為這裡近幾年興起的特色旅游項目。自2012年開始,這個區連續舉辦了五屆藍莓采摘節,將藍莓文化與旅游文化有機結合,著力打造集旅游、休閑觀光、采摘體驗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項目,游人可以在園區中觀光、乘涼,近距離觀賞藍莓種植美景,體驗采摘藍莓全過程。據不完全統計,每年采摘節期間,日接待游客人數多達千餘人次。

  從2010年到如今,短短的7年時間裡,藍莓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最終在小興安嶺深處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每年僅藍莓園區就可安置轉崗、分流的林業職工500餘人,實現季節用工1200餘人,有效解決了全面停伐後林場職工的就業增收問題。『藍色經濟板塊』已成為友好區綠色化轉型發展的『新引擎』。

  藍莓產業今後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友好區區長吳伊森信心十足地說:『在穩步推進藍莓種植面積的同時,以打造藍莓產業綜合體為龍頭,以藍莓文化節為載體,謀劃建設集觀賞體驗區、展示購物區、休閑休息區、棚室采摘區及蜜蜂展覽體驗區為一體的「五大功能區」,將藍莓采摘園提檔昇級為藍莓文化園,搭建「強文引智、游推結合、以游招商」的文化交流新平臺,邀請海內外企業家、文化名人共謀發展大計。』

責任編輯: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