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7月6日訊 宋詞雖婉約,卻已不見唐詩的豪邁;宋白瓷雖素雅嫻靜,卻已不現唐三彩的流光溢彩。即便如此,在北宋,卻依然活躍著一群馬背上的勇士,這就是契丹族。他們承接著唐王朝的豪邁,追求著唐三彩的華麗,創造性地燒制出了極具民族特色的遼三彩。
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遼代三彩瓷枕,不僅展現了遼三彩的魅力,也體現了古代瓷枕的功用。這件瓷枕整體呈『凸』字形,最長處29.5厘米,最寬處24.8厘米,高13.0厘米。枕面前低後高,上枕面有外凸的邊沿,並以黃、白、綠三色釉交替搭配,構成絢麗的圖案。瓷枕四周飾以浮雕,以人物、松樹和鹿搭配,寓長壽之意。枕身中空,右側開一小孔,為燒制時用來散發內部熱氣,使用時可供內外空氣流通,起到降溫的作用。
古代瓷枕不單是一種寢臥用具,還兼有號脈、冥用及觀賞、收藏等價值。而談及瓷枕,自然會提及宋代磁州窯系所燒的瓷枕。此時期所燒制的瓷枕種類繁多、造型優美,有虎形枕、如意枕、獸形枕、仕女枕和孩兒枕等,而裝飾手法也各具特色,有堆塑、雕鏤、繪畫或題詩。然而,處於同一時期的遼代契丹人似乎並不滿足於僅汲取宋代的燒瓷技術。他們師承於唐,在三彩瓷器逐漸沒落於中原之時,締造出了獨具契丹風格的遼三彩瓷器。這些瓷器器形以海棠花式盤、八角方盤等為主,釉色則以黃、綠、白為優,鮮艷華美,色澤濃重。至於遼三彩的裝飾題材,也具有北方豪放特色,簡單明了,僅以習見的花卉、草、魚、蝶和流雲、水波紋等為主,並采取對稱的構圖方法加以表現,紋飾則多圖案化。
『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宋代詞人李清照的一句清新平易的話語,為瓷枕做了恰如其分的詮釋。這一枕之清涼,讓我們伴著清婉的夢境,隨著流動的色彩,在時空中追尋契丹人馬背上的英姿,喚醒那沈睡千年的文化積淀。而這一夢,已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