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8日訊 前不久,一部勵志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火爆國內電影市場。而在中國的黑龍江七臺河,也有這樣一位中國版的『滑冰吧!媽媽』。她曾經是七臺河走出的第一個短道速滑世界冠軍,如今她是26個殘障孩子的『教練媽媽』,從她手裡,走出了3位特奧會世界冠軍。她是張傑,七臺河特殊教育學校特奧短道速滑隊公益教練。

圖為張傑和孩子們在一起。
讓殘障孩子滑向領獎臺
盡管在醫院輸完液已是下午2時,頭還有些沈,但張傑還是頂著30多度的高溫堅持回到學校。讓她放心不下的是有個孩子近期正處於焦躁狀態,需要每天安撫他的情緒。
讓張傑擔心的男孩叫唐春雷,在今年3月奧地利舉行的第11屆世界冬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獲得男子短道速滑333米、500米兩項金牌。或許是得冠後看他的人多了,他有些不適應,情緒反常。
操場上,張傑一邊手拉著小唐,一邊說:『小豆包,今天的輪滑訓練你領著做,萌萌噠,你組織大家站隊。』被張傑稱之為『小豆包』和『萌萌噠』的兩個女孩是聶雙月和高萌,她們倆勇奪特奧會女子333米和111米冠軍。
誰能想到,3年前,唐春雷暴躁易怒,高萌只會腳尖走路,聶雙月愛哭無話。而今,他們改寫了七臺河特奧金牌零的歷史,4金2銀的獎牌背後,是張傑教練3年來的辛苦付出。
對於45歲的張傑來說,心中一直有一個魂牽夢縈的滑冰夢。作為中國短道速滑的搖籃,七臺河是她生長的地方;作為冬奧冠軍楊揚的師姐,她有著運動生涯的輝煌經歷:8歲入選少年體校,13歲獲全國少年速滑比賽5枚金牌,16歲奪得全國短道速滑500米冠軍,打破全國紀錄。獲得過第15屆、16屆世界大學生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軍;獲1993年世界錦標賽冠軍並打破世界紀錄。她是七臺河第一個在全省、全國、亞洲、世界首枚金牌獲得者,也是中國第一個打破短道速滑世界紀錄的冠軍隊主力隊員。1995年,22歲的張傑因傷含淚退役。
在賽場上青春飛揚過後,張傑選擇到大學深造,開啟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1999年,黑龍江大學法律系畢業的張傑與丈夫董延海留學、客居日本,學習營養與運動康復專業。一次,當張傑看到自閉癥孩子康復的視頻後,萌生了為殘障孩子做運動康復的想法。為此她考取了《智障者介護資格證》《高齡者介護資格證》《調理師資格證》。2006年她的啟蒙教練、恩師孟慶餘不幸離世。『完成孟教練未竟的速滑事業,當特奧教練,讓那些殘障的孩子通過運動康復成為健康少年』,這成了張傑堅定的夢想。2011年,張傑夫婦回到祖國。
『我經常夢見教練喊我起床、叫我訓練、參加比賽……可能在我的心裡還住著一個夢,我得去實現它。』2014年,七臺河市體育局一個『選材訓練急需人纔』的短信成了張傑續夢圓夢的『催化劑』。丈夫董延海任少兒短道速滑隊教練,張傑創建特奧速滑隊的設想得到七臺河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白兆祥的支持,她自此做了一名義務培訓公益教練員。她從140多名殘障孩子中選出有活動能力、健康狀況較好的26人作為第一批試訓隊員。這26個8歲到19歲不等的孩子中,分別患有唐氏綜合癥、自閉癥、多動癥、精神障礙、智力低下、聽覺障礙。
從2014年10月至今,七臺河特奧隊用兩年多時間走完了國內其它特奧隊5年甚至10年的路。張傑用800多個日夜讓26個殘障兒童從無法直立行走、表達困難、性格孤僻變成了如今冰面飛翔、如健全兒童一樣運動、歡笑的孩子,還把其中3個送上了特奧世界冠軍的領獎臺。
讓折翼的天使插上翅膀
『寶貝們,在訓練之前,我們要乾什麼呀?』『我嘗試,我努力,我最棒!』孩子們大聲地喊著隊伍的口號。
『「教練媽媽」,你看我的鞋穿的行不行?』『穿的真好,你真棒,小苹果!』
這樣的對話,每一天大同小異。誰也不會想到,今天這樣的場面,在兩年多前是個什麼景象。
26個殘障孩子,26種模樣。自閉癥的不與人對視,智障的聽不懂話,多動癥的沒一刻消停。殘障孩子運動神經不發達,心理素質脆弱,凡此種種,都需要張傑付出千百倍的努力。
張傑不會忘記,教會孩子們系冰刀鞋帶就用了3個月。這些孩子最開始連一句簡單的話都聽不懂,更別說是專業術語,一句話得說上八遍十遍,一個示范得多做五回六回。張傑清晰記得第一次上冰時的慘狀。冰場上,孩子或趴著,或躺著,或跪著,或呆立,哭泣聲、叫嚷聲此起彼伏……張傑孤零零站在中間,一時手足無措。但她告訴自己,愛是康復最好的秘方,無論付出多大努力,都要讓孩子們學會滑冰。她把孩子們一個個扶起,一個個擁抱,一個個安慰。
為了這幫孩子,張傑每天五六點出門,晚上九十點纔回家。無法顧及即將中考的女兒,所有的家務都甩給了同是速滑教練的丈夫董延海,把時間都用在了研究技能提高和心智康復訓練上。盡管每天到家都已精疲力竭,但不管多晚,她都堅持寫康復日記,1700多篇40多萬字的訓練筆記記錄了每個孩子的變化和成長,也凝聚了她滿滿的愛。作為公益教練,開始時張傑沒一分錢工資,還經常開自家車接送孩子,為孩子們買訓練器材和生活用品。直到一年半後,學校每月發給她2000元訓練補助。
為了這項事業,張傑當保姆,做媽媽,是孩子王,變著招兒和孩子親近。訓練前她總是精心打扮一番,有時扮演各種小動物,時常帶些糖果,為的是取得他們的信任。上課、訓練時她多數是蹲著和孩子們面對面交流。在兒童節、助殘日這樣特殊的日子,她組織公益活動,讓孩子們走入社會參與生活,增強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她還給每個孩子起了只屬於她自己的昵稱:『大寶』、『丫頭』、『小苹果』、『小豆包』……
為了這份夢想,張傑探索創造新的訓練形式。夏天冰場休冰,她就『以輪代滑』。在七臺河體育中心滑冰館,記者見識了一堂張傑獨創的運動康復『殘健融合訓練』。殘障孩子和速滑小隊員交叉站位,滑行、彎道、超越,有條不紊和諧有序。通過共同訓練,讓殘障孩子建立一種自信,讓正常孩子體會到自強不息的精神,更讓雙方學會配合幫助。張傑說,這是提高孩子自信心的最好方法。正因如此,在2016七臺河未來之星短道速滑挑戰賽中,特奧隊員與正常孩子同場競技,獲得了兩項第一名的好成績。
張傑用愛和執著改變著孩子的人生軌跡,純真的孩子們也用笑臉和行動表達著愛。『「教練媽媽」,你過生日的時候,我想叫你一聲媽媽。』讀著『韓寶貝』自己做的生日賀卡,張傑淚流滿面,好像所有付出都有了回報。
『「教練媽媽」,我會滑了,我會滑了!』當自閉癥『小一』劉育林第一次喊出了『謝謝教練媽媽』,喜極而泣的不僅僅是張傑,還有他的媽媽王靜玉:『做親媽的又能怎麼樣,遇到張教練這樣既有耐心又有愛心還有辦法的人是我們的大幸,沒有她就沒有孩子的今天,更沒有我們家的今天!』
高萌的媽媽魏珺做夢也想不到,她那從小流口水、用腳尖走路的智障女兒,有一天不僅走路正常,會笑著說『謝謝,再見』,主動幫小朋友穿冰鞋、拿東西,還獲得了特奧冠軍,是張教練的運動康復創造了奇跡。
冠軍聶雙月全家6口人剛剛從一間車庫搬到政府給租的房子,很快就要住到公租房了。說起家裡的情況,講到比賽時的情景,真聽不出她是個智障二級。『要比賽的時候,我可害怕了。「教練媽媽」告訴我,他們比我還害怕呢,你一定能行。』『我心裡就想著「教練媽媽」的話,第一個跑了出去,她們都沒我快。』笑呵呵的『萌萌噠』小聲地告訴記者:她想滑一輩子冰,她想永遠和『教練媽媽』在一起。
讓前行的道路不再跌宕坎坷
特奧會歸來,『教練媽媽』火了,3個特奧冠軍出名了,慕名而來的特殊教育人士紛至沓來。張傑既喜又懮。
喜的是她的孩子們得到了社會更多人的關注:她的大學同學自發組織了『天使的翅膀』基金;有的企業無償提供冰刀,有的企業免費提供運動服,有的企業捐助了接送車;七臺河政府還為冠軍隊員解決了公租房。七臺河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白兆祥兩年多來對學校的投入和支持也得到了理解和肯定。近一段時間找他諮詢、報名的省內外家長讓他應接不暇,招生名額一再突破。但他更希望的是,為了這些殘障孩子,還需要無數個張傑這樣的人出現。
張傑懮的是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點被打亂了。『她到底圖個啥?』一些不同的聲音也出現了;接待、參觀、采訪佔用了不少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還有4個孩子即將畢業了,她有點捨不得。其實,張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回到家鄉做點實實在在的事,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延續自己的滑冰夢,把奧運精神傳承下去。
張傑家中的牆上掛著一幅『不忘初心大愛無疆』的書法,她時刻自勉。而在七臺河市文明辦副主任王建新看來,這句話是對張傑最好的詮釋。
張傑說,3位孩子登上世界冠軍領獎臺,比自己當年奪冠還高興。而在她的心中,比冠軍更重要的是讓更多的孩子康復起來,融入社會,少受一些歧視,得到應有的尊重。這是當下最讓她上心的事。
『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正常人找工作都不是很容易,更別說殘障孩子了。』張傑近期的目標是籌建一個技能培訓基地,開個刷車場或是蔬菜店、面包店,讓孩子們邊訓練邊工作,做個能獨立生活、對社會有用的人。『我把孩子們帶進滑冰運動的世界,但這只是他們認識世界的一扇門。希望有一天他們和健全人一樣走進社會,實現自我價值,這是我最大的願望。』
張傑還有個長遠規劃:打造中國·七臺河特奧短道速滑基地,建成全國首支有科研隊伍、心理輔導師、營養師、醫生參加的,並能進行高質量職業培訓的特奧速滑隊伍,讓更多的殘障孩子在運動康復中得到恢復和成長,為國家培養更多的特奧人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