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教堂,靜靜地佇立在哈站一角。一百多年的時光躲藏在斑駁的牆上,每塊掉落的暗紅,似乎都銘記著一段風雨。最近,隨著哈站北廣場改造工程不斷推進, 『伊維爾』 — —這位曾在霽虹街工廠胡同裡蝸居的『隱者』,終於重現鬧市。據了解,聖·伊維爾教堂始建於1907年,1908年建成,原為軍用東正教教堂。作為聖·索菲亞的『姐妹教堂』,它建築紅磚的體量比『索菲亞』還大,也是目前哈爾濱市宗教建築中唯一保有附屬建築的一例。近日,生活報記者采訪了三位『有故事的人』,聽他們講講與『伊維爾』的奇妙緣分……
19年前胡同裡『英雄救美』 他和同事用紙筆對抗鐵錘
一段19年前的往事,終於破牆而出。最近一個多月,每每進出省報大樓,桑克總忍不住多看兩眼對面的『伊維爾』。光陰匆匆而過,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這座教堂背後曾有一次『紙筆和鐵錘』的較量。
1998年早春,桑克繞了他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次『彎路』。當時他是生活報的一名年輕記者,單位分了套警校胡同的房子,新房離宿捨不遠,他跟妻子楊銘每天步行往新家搬東西。兩人走膩了霽虹街,某天決定換一條以前沒走過的路。
那天下午,桑克拎著一捆書悶頭往前走,在工廠胡同拐彎後他忽然一抬頭,竟愣在了原地,一座廢棄的教堂出現在眼前。
『這是伊維爾!』望著這個被樓房和棚戶區圍困的龐然大物,夫妻倆很激動,書也被扔到了一邊。此前,楊銘在一本俄文回憶錄裡,看到過伊維爾教堂。他們對這座教堂很感興趣,曾在道裡區多番尋訪和打探,一直未能覓得芳蹤。
然而偶遇的驚喜,很快就隨著眼前的煙塵和瓦礫,碎裂一地。冥冥中,這段邂逅更像是『伊維爾』命懸一線時的呼救。桑克看見一群工人正奮力揮著鐵錘,神職人員的宿捨和鍋爐房已經被拆掉了一半。望著滿地散落的磚頭,這鐵錘仿佛砸在他身上似的, 『當時站在那兒,我覺得腦袋裡嗡嗡作響,真的,太心疼了!』
桑克上前詢問一個正在抽煙的工人,這纔知道,拆完這些建築,還要拆教堂。他和妻子急了,馬上跑回家取來相機,並跟報社請示,希望能通過報道留住『伊維爾』。兩個月,三萬字,桑克和同事們陸續刊發了三四十篇報道,呼吁保護『伊維爾』。幾經周折,在這場較量中,紙筆最終戰勝了鐵錘,伊維爾教堂從待拆的『危房』,變成了哈爾濱市II類保護建築。
此後的幾年,為了能多看看伊維爾教堂,桑克每天繞道回家。尤其是下雨後,他經常到教堂附近轉轉,欣賞育嬰院壁面上那幅彩色的馬賽克鑲嵌畫。 『每次被雨水洗刷後,這幅畫就像新的一樣。』桑克感嘆道。
近20年來,他曾帶上百位外地朋友,一起領略過伊維爾教堂的優美與滄桑,很多詩人和作家為其『點贊』,稱贊他做的這件事『非常有意義』。
『這也是我記者生涯中,最值得紀念的一筆。』桑克笑道,眼神裡閃過一絲驕傲。
黑鐵門緊閉多年 卻鎖不住記憶裡的『?噠?噠』
30多年前,曉丁住在電車街,每天從幼兒園放學後,他都要穿過工廠胡同來等母親一起回家。他的母親是哈爾濱市服裝三廠的統計員,曾在伊維爾教堂旁邊的小樓裡辦公。
『這個車間真好看,跟別的地方不太一樣!』當時,年幼的曉丁經常抬頭仰望著『伊維爾』,他不知道這裡曾是教堂,只知道這是服裝三廠的車間,裡面堆滿了呢子料。
教堂入口右側有個大理石斜坡,曉丁回憶說,他當年把這裡當成『小滑梯』,每天在上面蹭來蹭去。有時也會一個人爬到室外的水泥梯子上,向遠處眺望。不過,他最喜歡的,其實是教堂旁邊的棚子,他常常在2米多高的牛皮紙堆裡爬上爬下。在那個玩具相對匱乏的年代,對他而言,那像是一個用牛皮紙搭起來的『淘氣堡』。
曉丁清楚地記得,在『伊維爾』玩耍的那六七年,空氣裡始終混雜著布料的味道,耳邊永遠是縫紉機『?噠?噠』的聲響,仿佛從未停歇。而教堂西側的育嬰院,也讓他印象深刻,那是他童年的陰影之一, 『那時我太小了,不懂事兒,每次看到那個倒心形的屋頂,心裡都緊張兮兮的。』不過,那幅精美的馬賽克鑲嵌畫倒是讓他很喜歡,雖然看不懂畫的什麼,但覺得五顏六色的很好看。
如今, 『伊維爾』主入口的那扇黑色鐵門已經上鎖多年,算一算,曉丁也已經十多年沒進去過了。不過有意思的是,他遠遠地望著教堂,只要閉上眼睛,那縫紉機的『?噠?噠』聲,依然會穿過漫長的時光隧道,清晰地從記憶深處傳來……
親手摸過『伊維爾』 』
關於伊維爾教堂,李良最初的記憶要比前兩位更早一些。
讓他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紀70年代初,教堂周邊環繞著上百棵榆樹。 『那些樹大概有二三十厘米粗,排列得非常整齊,看樣子是經過精心規劃和設計的。』他回憶道,教堂四周還有很多附屬建築,比如連排的石頭房子、神職人員宿捨、地庫等,甚至還有殘破的墓碑,當時他年紀小,一直不敢走得太近。
40多年間,李良曾進入過教堂兩三次。由於這裡被當過廠房,牆壁上刷著厚重的白色涂料,雖然沒有了教堂的樣子,但依稀能看到拱頂上的壁畫痕跡。作為一名民間俄僑文化研究愛好者,李良開了間哈爾濱俄僑書信博物館,他曾在俄僑朋友那兒見過很多伊維爾教堂的老照片,其中包括當年教堂內部的原始構造和陳設,有幸從影像中窺見『伊維爾』當年的風采。
李良告訴記者,他還曾在俄僑後人尤拉那裡,見到過一枚珍貴的伊維爾教堂的銅制堂章。尤拉很信任他,今年年初,曾把這枚堂章借給他拿到伊維爾教堂門前拍照。
『其實這麼多年來,很多原居哈爾濱的俄裔朋友,也一直關注著這座教堂。』李良感慨道,每次回哈爾濱,這群『洋老鄉』都要去教堂附近轉轉,以前還曾想為修復教堂組織募捐。今年6月回哈時,他們看見伊維爾教堂周邊正在改造,十分激動,一直跟李良探聽著教堂以後的用途。
不久的將來,在哈站北廣場,伊維爾教堂將成為一座新『地標』,會有數不清的過客為其駐足,並在它的『注視』下相聚、離散,演繹出更多新的故事。一晃百年,往事如煙,幸好『伊維爾』不只是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