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雙鴨山
搜 索
雙鴨山市轉思路 外埠開闢就業路
2017-07-09 07:52: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曉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7月9日訊 礦區轉崗職工年齡偏大、文化較低、技能比較單一,如何重新創業?城鎮失業人員技能相對較弱,如何就業?農村富餘勞動力觀念陳舊、信息閉塞,如何走出土地實現創業夢?

  雙鴨山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結構還比較單一、新興產業尚處培育發展期,就業容納能力較弱;雙鴨山受經濟下行壓力大的影響,新崗位的開發難度增大——雙鴨山市委市政府結合本地實際,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踐行為民情懷,把重點群體的就業和再就業工作作為城市發展轉型的大局意識來考慮,通過分類指導和統籌推進,第一批近400人陸續到深圳、蘇州、天津等地務工,實現就業創業、增收致富夢想。

  思路在『轉』,外埠找未來

  32歲的闞宏濤家住寶山區,轉崗分流前曾是礦裡的機修工,如今,他是深圳市寶安區格林德能源有限公司正在培養的技術員。與他一同從雙鴨山市到深圳的還有52人,都是今年4月首批從寶山區來到深圳就業的轉崗分流工人。53人中三分之一安排在研發中心作為技術員和工程師培養,還有一部分成為車間的生產管理人員和技工。

  『我們看重煤礦工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尤其在礦上從事過機修等工作的職工,來我們公司是有一定技能優勢的。』企業負責人介紹,這只是第一批,企業下一步要擴大,預計今年9月還將引進100~200名雙鴨山市的轉崗分流工人。

  闞宏濤們的經歷為越來越多的雙礦轉崗分流人員打開了思想認知的誤區。6月初,尖山區首批外出務工的102名雙礦轉崗職工集體乘飛機、高鐵趕赴天津、蘇州;四方臺區66名雙礦轉崗職工和城鎮失業人員赴天津、蘇州、威海就業。

  在寶清和集賢,縣委縣政府除了推進農村產業化經營進行農業深度和廣度開發,在農業生產內部吸收和容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的同時,思路開始向外轉,把外出務工作為快捷有效的增收方式。5月初,寶清縣各鄉鎮村屯的90名農村富餘勞動力集體前往深圳,通過外出務工增收致富。6月28日,集賢縣組織各鄉鎮60餘名富餘勞動力集體赴深圳、哈爾濱務工。

  方式在『轉』,服務更務實

  『孩子大學畢業總想出去闖闖,可是我們總不放心,這回可好了,有黨和政府牽線搭橋,我們終於心裡托底了。』在尖山區雙礦轉崗職工赴天津、蘇州就業歡送現場,外出務工人員呂紅橙的爺爺呂學哲放心地為孫子送行。

  為了讓務工者家人放心,尖山區委區政府為雙礦轉崗、無業失業人員轉移就業提供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第一批選崗人員如有外出務工意願,可在試用期保留原工資待遇,試用期過後,轉為靈活就業崗位待遇。他們把促進轉崗、下崗人員再就業作為『一號工程』,先後3次組織專人到深圳、天津、北京、蘇州等地實地考察,爭取了一批工資待遇高、技能要求低、發展前景好的崗位,並從中選取了全國500強企業天津奧克斯集團、蘇州東山精密制造、山景雷特樂橡塑科技三家企業進行有效對接,搭建了走向致富的就業平臺。

  寶清縣與深圳的富士康科技集團、華通電腦、新華中集集團三家公司達成勞務輸出合作項目,三家公司共提供崗位400餘個,平均工資都在3500元以上。

  幫助在『轉』,解決實際問題

  家住尖山區春城社區的李士新夫婦,是雙礦第二批轉崗分流職工,夫妻二人選擇了蘇州東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李士新說,區政府幫他們找企業、免費體檢、買機票、送行李和部分生活用品,還把家裡的老人接到敬老院,給了許多優惠政策,解決了後顧之懮。

  尖山區政府發動社區自願者服務隊、機關乾部,對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提供一對一幫扶和對接,在尖山區養老服務中心對外出務工人員家中老人開通綠色通道,提供特別照顧。

  寶山區針對雙礦職工創新開展了免費看病就醫、『大手拉小手』愛心助學等一系列的幫扶活動,從實際出發搭建好了服務平臺,用心用情用力關心外出務工人員、關愛留守兒童、關懷空巢老人。

  為讓外出務工人員能夠安心工作,尖山區在外埠務工人員集中的地區成立工作站,專門負責為外埠務工人員解決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提供法律援助,維護合法權益,起到『扶上馬,再送一程』的作用。

  寶山區也在深圳設立外出務工人員服務站,並成立了黨支部,由區領導及街道社區乾部和第一書記輪流參與,專職為寶山籍外出務工的雙礦轉崗職工提供各項服務。

  『感謝市委、市政府以百姓為中心,為我們找到了就業新門路。』雙礦轉崗外出務工人員王春躍滿懷信心地說,到了新崗位後,發揮好煤礦工人能吃苦、肯攻堅、能戰斗的優良傳統,盡快了解市場、掌握技術,爭取能早日回來創業。

  『以百姓為中心。』一句話道出了雙鴨山市委和政府情系百姓的初心。通過送政策、送培訓、送崗位,建立勞務輸出基地,越來越多的雙鴨山人開始外出創業,共同走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新路。

責任編輯:王艷

【專題】學習貫徹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