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9+1』救助體系兜實托牢民生救助底線 百姓心中有份沈甸甸的『獲得感』
2017-07-11 10:18:3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趙一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7月11日訊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五年間,我省建立起覆蓋人群越來越多的民生保障安全網,特別是2015年,省政府出臺了《黑龍江省貫徹〈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實施細則》,全面構建起『9+1』救助體系,有效改善了困難群眾因病、因學、因殘致貧返貧的情況。如今,民生保底政策成功惠及我省百萬困難群眾,一步步改革的推進,一份份百姓心中沈甸甸的『獲得感』,成為五年來最溫暖的民生成就。

  尊民心,讓困難群眾吃上定心丸

  泰來縣泰來鎮繁榮村的陳書亮逢人便說:『趕上了好時候。』

  『是政府的好政策讓我活了下來。』自從2011年領上低保,他與母親不再是飢一頓飽一頓了。50歲的老陳肢體四級殘疾,77歲的母親是帕金森患者,高額的醫療費曾一度讓這對相依為命的母子生活難以為繼。如今,老陳享受的農村低保從2011年的1044元每人/年,增長到2460元每人/年,加上殘疾人補助、政府臨時救助、醫療救助金等,老陳的日子有了保障。

  陳書亮的經歷並非個例。

  2012年,家住哈爾濱市南崗區和興社區翻身村的下崗職工王同玉,因突發腦溢血導致生活不能自理,離異的他面對昂貴的醫藥費一籌莫展。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唯一的女兒正在上大學,處處需要用錢。就在這時,政府及時為他辦理低保,每月530元低保金讓他解決了溫飽,臨時救助金為他緩解了醫療費負擔。每每提起這些,老王都是掩飾不住的感激之情:『若是沒有國家雪中送炭的暖心錢,我們爺倆的日子很難維持,我從心底裡感謝黨和政府。』

  陳書亮、王同玉是我省幾百萬受救助對象中的普通代表,他們生活狀態的改善充分見證了我省社會救助體系的不斷完善與進步。『十二五』以來,我省提昇救助標准,充分發揮了托底線、救急難的功能和作用,有效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不斷推進城鄉低保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和精細化管理。

  數據表明,2016年我省共下撥社會救助資金87.15億元,保障城鄉低保對象232萬人,保障特困供養對象14.4萬人,集中供養對象3.4萬人,分散供養對象11萬人。城市低保標准530元/月,農村低保標准3710元/年;城市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標准13716元/年,分散供養標准9600元/年;農村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標准6720元/年,分散供養標准4704元/年。

  重民意,讓受惠百姓活出幸福感

  陳書亮給算了這樣一筆賬,他患有心髒病和糖尿病,僅胰島素一項每周就要花去54元。以前僅這一項開支就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只能從牙縫裡省錢來看病。如今,他每年能領取低保補助2460元,殘疾人補助960元,取暖補貼200元。2015年因冠心病住院受醫療救助金1475元,2016年和2017年共得到臨時救助金1500元。『政府不覺得我是麻煩,不僅給我好政策,還給我臨時救助費用,如今的日子安心多了。』說這話時,老陳眼裡滿是知足,飽經滄桑的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

  省低保局局長王廣焱表示,『我省在兜實托牢民生救助底線的創新實踐中,不斷加強政策創制,全面構建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和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取暖救助以及社會力量參與的「9+1」救助體系,基本覆蓋了政策盲區和救助死角,實現了社會救助從分散救助向綜合救助、從收入型貧困救助向支出型貧困救助、從生存型救助向發展型救助的三個轉變。』

  的確,政府的民生保底政策讓無數個老陳、老王笑了。

  這笑容背後是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是對我們政府工作的最高贊賞。2015年,我省在全國低保績效評估中與上海市並列第三位;2016年,我省城鄉低保標准分列全國第9位和第13位,並在當年全國民政工作綜合評估中獲得優秀檔次。

  解民懮,讓老百姓享受改革紅利

  『之前總是聽電視上說讓百姓共享改革紅利,啥是紅利?我也搞不明白。現在懂了,就拿2016年我看病來說,總共住了兩次院,政府送來兩次救助金5946元,今年1月份又給了2000元臨時救助費。這就是國家給我的紅利,我感謝政府沒有放棄我,我覺得跟姑娘的日子有奔頭。』王同玉說這話時語氣很真誠,他望著窗外的天空,眼中滿是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2016年,我省成功實現城鄉低保標准『十連增』,惠及城鄉困難群眾246萬人,及時解決了眾多突發性、臨時性、緊迫性困難。這得益於我省建立起的城鄉低保標准動態調整機制、『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機制。與此同時,通過抓基層載體平臺、抓工作保障、抓信息化建設全面提昇社會救助工作能力。

  下一步,我省在社會救助工作方面將繼續突出重點保障基本民生、完善制度提昇救助水平、統籌資源強化基層能力、加大監管嚴明救助責任,讓百姓充分共享國家發展紅利,一張更加結實細密的民生保障安全網正在不斷織就。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