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15日訊 7月12日,記者來到了明水縣脫貧攻堅第一線。采訪中了解到,這裡非常重視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帶頭,責任明晰,目標量化,壓力層層傳導,創新性尋找脫貧摘帽的路徑,使脫貧攻堅戰取得明顯進展。
記者所到之處,看到縣處級領導乾部帶頭深入所包鄉鎮村,吃在農家、住在農家,現場研究解決群眾遇到的實際問題,引領帶動全縣各級乾部大下基層、沈到一線,傾聽群眾意願、了解百姓疾苦。
明水縣的創新性辦法真不少。縣裡建立了處級領導乾部脫貧攻堅『微信群』,每天發布處級乾部研究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動態;思想、產業、民生、保障『四大領域』扶貧各有高招,尤其是產業扶貧這一塊,通過采取企業帶動、眾籌支持、發展智慧農業、基地定向供應、借母還羔、肉牛托養、以鵝養鵝、發展林下經濟等措施,引導鼓勵貧困群眾或入股、或打工、或從事訂單生產等,積極開闢增收致富渠道;在種植業發展上,引進黑小豆、黑木耳、紅谷子『兩黑一紅』等優勢種植業,引導貧困戶積極參與各類經營主體,現在已有597戶貧困戶種植黑小豆2089.5畝,276戶貧困戶種植黑木耳414畝,89戶貧困戶種植紅谷子267畝;在養殖業發展上,通過帶動養、引導養、扶持養等措施,幫扶貧困戶大力發展養殖業。
在永久鄉,黨委書記王國棟介紹說,該鄉的脫貧攻堅工作是從思想扶貧入手,他們通過展板、手冊、廣播、微信等媒介,著力宣傳脫貧典型和致富信息,並以評選五好家庭為載體,激發村民創收積極性,完成從讓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目前脫貧人口實現人均年收入3146元。
在明水鎮互助村千畝『園田地』的核心區,記者看到正在園區乾活的夏亞軍,他今年57歲,有心髒病和三高癥狀,因為種植能力不足,雖有二十畝地也被列為貧困戶,他就把家裡的10畝地流轉給園區,自己也來這裡打工,2個多月下來,已掙了7000多元,他說,在這裡上班心情好了,收入有了保證,病也好很多,他告訴記者,家裡的另外十畝地也種上了粘苞米,已經被訂單收購了,今年不但能脫貧,還能實現致富呢。
據介紹,該村流轉土地1000畝,依托綠色農業和體驗式田園經濟發展模式,建立起城鄉互動的『園田地』,吸納45戶貧困家庭進園包地打工,解決了貧困戶收入問題,他們的承包地也按一畝流轉費用400元標准流轉給『園田地』。
崇德鎮幸福村是為解決貧困戶住房保障問題而建的集光伏扶貧和住房扶貧於一體的綜合項目,46棟彩鋼安置房可安置92戶貧困戶,每家的房頂都有光伏裝置,雖然入住的都是老弱病人,沒有勞動能力,太陽能轉化而來的電能會解決住戶的收入問題。我們的采訪車開進位於崇德鎮王青屯的幸福村時,鎮黨委副書記孫軍介紹說,『幸福大院』的光伏項目每天創造電能1600元。
搬進幸福村的劉淑芬因患乳腺癌致貧,她家有14畝地,近5年來沒能力種地,家裡房子也塌架子了,現在她和老伴把地包出去了,一年收入3000元,加上老伴在幸福大院裡當保潔員,每月也多了800元收入,她表示從沒想到自己能住進這麼好的房子。
明水縣共有貧困村57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6655戶、43764人,截至2016年末,已出列貧困村37個,脫貧11563戶、3055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