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哈爾濱
搜 索
"1+N"模式打造家庭農場 "葡萄王":葡萄熟了日子甜!
2017-07-18 09:29:44 來源:東北網  作者:錢璽勇 遲亦達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7月18日訊(錢璽勇 記者 遲亦達)夏日的陽光下,一枚『生產發展先鋒崗』的徽章顯得刺眼與炙熱。放眼他的『世界』——哈爾濱市延壽縣延河鎮萬寶村秋實果蔬家庭農場,一棟棟整齊的鋼架大棚蔚為壯觀,酷似排排綠色軍營。農場裡的果農們像『理發師』一樣正在為葡萄除草抹芽、修剪枝葉、清溝理渠,進進出出地忙碌著……

張延峰與他的葡萄大棚。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張延峰在葡萄大棚內操作現代化設備。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張延峰指導謝永春、那艷華對葡萄進行養護。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從貧困戶到葡萄種植『掌門人』,再到家庭農場場長,讓記者真正地體會到:這位左胸前佩帶『先鋒崗』徽章的農民黨員張延峰,始終未曾忘記自己的使命,帶領困難群眾發展特色果蔬種植,走出一條精准扶貧的新路。

  從一棟棚到數十畝:調結構蹚出致富路

  延壽作為農業大縣,農民過去都是在房前屋後『小菜園子』及山地邊緣,零星種植蔬菜和果樹,成熟後多數『自產自銷』,有的變賣也僅僅只能是賺一點『零花錢』。

  如今,該縣把發展綠色果蔬產業作為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助力精准扶貧的重要途徑,按照連片開發的思路,采取露地和設施種植兩種模式,以核果、漿果系列品種為主,積極推動果蔬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張延峰在僅有10畝的耕地上,一直從事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來維持生計。為了改善這一生活狀況,2003年,張延峰參加了一個在哈爾濱市舉辦的農業貿促會,發現種植葡萄有可能脫貧致富。

  於是,張延峰東拼西湊借了5000元錢,買了300棵紅提葡萄苗,又在自家菜園裡搭建一個簡易大棚,一邊培育一邊學習。在家人的反對聲中,伴隨著外債的壓力,經過兩年的悉心照料,滿架的葡萄為一家人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更讓張延峰吃了顆『定心丸』。

  經過幾年的種植技巧鑽研和經驗積累,以及國家貼息貸款相關政策的扶持下,張延峰的葡萄種植面積現已達到50畝,栽培京亞、無核紅、夏黑、維多利亞等優質葡萄品種20餘個,並注冊了商標,獲得農業部質量安全中心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證書。

  2016年,葡萄產量達7萬公斤,產品遠銷天津、三亞、北京、上海等地,實現淨收入20萬元。在其輻射帶動下,萬寶村果蔬種植業得到蓬勃發展,產業集聚效益漸已形成,張延峰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葡萄種植『掌門人』。

  目前,全縣擁有果蔬種植面積4萬畝,年產優質水果綠色蔬菜4.2萬噸,實現產值1.1億元。同時,擁有果蔬專業合作社18家,會員達到1000戶。

  從泥草房到科研樓:『葡萄王』走上科技路

  走進萬寶村,只見紅頂黃牆的房捨整齊有序,街道乾淨整潔,濕地公園的清新景色,讓人心曠神怡,猶如『世外桃源』。『還是黨的政策好啊,坐地就能享受「城裡人」的生活。』坐在葡萄種植開發科研樓裡的張延峰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以前,一家4口人擠在45平方米的泥草房裡,經常是夏天漏雨、冬季透風,一住就是20年。』用張延峰自己的話說,那時候的生活是相當的苦了。『現在看來,冷棚葡萄種植這條路算是走對了!』

  利用積累的先進種植模式和經驗,想擴大生產經營有個好發展,首先得有個『戰斗根據地』。2013年,為支持張延峰大力發展葡萄種植產業,延壽縣政府投資25萬元、個人自籌25萬元建設了佔地面積400平方米,集辦公、科研、觀光、生活於一體的二層小『別墅』,並被定義為『葡萄種植開發科研樓』。

  有了『戰斗堡壘』,還要擴充『武器裝備』。縣政府再次投資7.5萬元為其修水泥路、打深水井,縣扶貧辦又幫建了13棟葡萄冷棚。縣農業局應用10套物聯網設施,傳輸棚室溫度、濕度、光照等氣象因素,對作物生長、農時作業等實施監控,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讓葡萄園裡充滿了一股『科技』和『誠信』的味道。

  『科研樓』的落成,讓張家人結束了風雨飄搖的日子。並成為萬寶村集發展葡萄品種研發、教育培訓、生態觀光以及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支橕,對帶動科技服務、營銷服務、休閑旅游、儲藏保鮮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昇級,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就業增收,為提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瞳黑眼勝珍珠,甜脆晶瑩粒粒姝。待客怡情堪上品,摘來釀酒敬君如。』美麗和諧的鄉村不僅體現在環境優美,更體現在生活甜美、產業富美。只有腰包鼓了,纔能真正提昇農民的幸福指數。萬寶村現在擁有稻米、肉雞、葡萄、苗木『四大』產業,依托全村6100畝耕地,先後成立了現代種植合作社、米業加工合作社,形成了產、加、銷『一條龍』,年增加農民收入300多萬元。

  同時,通過『1+N』模式,將互聯網、家庭農場、觀光農業、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成功打造了百畝果蔬現代化的種植示范基地,並吸引了尚志市的客商前來投資興業。村裡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就像棚裡的每一串葡萄,呈現出『葡萄串兒式』的『集聚效應』,帶動貧困農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從貧困戶到農場主:『領頭雁』拓開脫貧路

  在延壽縣城郊村,年僅54歲的周佔文這幾天總是笑盈盈的,他家15畝葡萄苗長勢喜人,預計年底產量可達2萬餘斤,能賺12萬多元。『多虧了老張大哥這些年的幫助指導,要不我這「貧困戶」的帽子,還不知得戴多久。』

  同周佔文相比,十多年前,張延峰的一雙兒女正處在讀書階段,僅有10畝耕地的2000多元年收入,令一家人的生活舉步維艱。『那時候給孩子買根五角錢的冰棍兒都很難實現!』妻子孟慶麗告訴記者。

  為了發展葡萄種植產業,張延峰背著妻子偷偷的用自家耕地置換了20畝旱田,搭建了10棟葡萄大棚,並於2015年3月正式成立了延壽縣秋實果蔬家庭農場。

  目前,農場總面積已達100餘畝,擁有葡萄種植冷棚41棟、溫室2棟,栽種綠化樹金葉榆1萬棵、王族海棠3000棵、紅葉李3000棵。而且,每棵綠化樹直徑每長1厘米就能多賣10元錢,現在這1.6萬棵綠化樹每棵都能賣上50元。

  從當初借錢種地到葡萄種植『掌門人』,再到家庭農場場長,隨著身份的不斷轉變,『致富不忘鄉親』的初衷卻一直烙印在張延峰心裡……

  由於自己沒有耕地也沒有大棚,留守老人謝永春每天都按時來到農場裡為葡萄掐尖、打杈,望著大棚內的一片奼紫嫣紅,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笑得合不攏嘴:『別人都嫌我上歲數了,乾活慢、乾不了重活,但老張不嫌啊!照樣給咱和別人一樣的工錢。』

  已在農場務工8年的同村婦女那艷華,每年大約4個月的工作時間,就能賺到6000多元。『老伴天生患有血管瘤,這些錢大都花在他身上了,別的活咱也不會乾,多虧老張不嫌我笨,一直照顧我!』那艷華激動地說到。

  在萬寶村裡,張延峰還有一個更具使命感的身份——農民黨員。全縣開展『站好農村黨員八個先鋒崗』活動中,他主動認領了『生產發展』和『幫弱助困』兩個崗位,帶動15戶困難家庭發展果蔬種植業,最高年收入累計達80萬元,用實際行動讓胸前的徽章更加熠熠生輝。

  如今,萬寶村各項事業迅速發展,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元。用延河鎮黨委副書記高岩的話說,這是全村緊緊圍繞基層黨組織,開展『八個先鋒崗』活動、發展種植養殖產業、建設美麗鄉村這『三大工程』,所有黨員作為農民致富『領頭雁』,帶領村民創造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葡萄熟了日子甜!』伴著果農們爽朗的笑聲,記者放眼望去,湛藍的蒼穹下,一棟棟葡萄大棚鱗次櫛比,一座座漂亮房捨掩映翠綠之間,村民們臉上寫滿了喜悅與希望!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