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4日訊 在距離富錦市城區20公裡處有這樣一個小村落,它的名字寓意著『幸福』和『吉祥』。然而,過去這個名叫『福祥村』的村莊卻和『幸福』『吉祥』掛不上邊。
2000年,福祥村黨支部書記姜馳接任時,福祥村的人均收入不足600元,集體欠外債200多萬元,被外界稱為『破爛村』。可如今的福祥村不僅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村容村貌、鄉風民風也有了巨大的改變。從過去雨天遍地泥漿、晴天煙塵滾滾的『爛泥路』,到現在整潔的『水泥路』;從過去柴草垛堆滿門前屋後、蚊蠅與村民『為伴』,到現在每家每院整潔有序、夜不閉戶;村民們也從過去農閑時聚眾賭博、酗酒鬧事,到現在去廣場跳廣場舞、扭秧歌,在文化室看書、唱歌、看電影、下棋。過去髒、亂、差的現象已不存在,家家戶戶和樂融融,福祥村終於唱起了幸福的歌。
近年來,隨著福祥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群眾的物質生活有了極大改善,精神文明建設也被提高到了更加重要的高度,開展移風易俗活動,成為促進福祥村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內容。
移山易,移俗難。幾百年來,村民群眾一直遵循著約定俗成的老規矩,就拿農村婚喪嫁娶來說,作為人情往來,本意是維系情感,但有時候人情消費摻雜了一些功利意識和攀比心理,讓好的傳統習俗變成了陋習,助長了奢華之風,也加重了家庭負擔,帶壞了社會風氣。
如何治理這股歪風,從根本上改變鄉村不文明風氣,減輕農民負擔,福祥村以移風易俗為切入點,積極推行喜事新辦、厚養薄葬、喪事簡辦,大力加強鄉風民風建設,推動『軟環境』與『硬環境』同步發展,全面提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
制度先行提供移風易俗好保障
推進移風易俗,破題關鍵在於充分利用好、發揮好『一約四會』的作用,福祥村發揮村民自治、民主協商的作用,通過建組織、立規矩,推動移風易俗這項『軟任務』變成『硬約束』。該村經過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了福祥村的村規民約,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理事會和道德評議會,以『四會建設』為抓手,福祥村健全理事會組織,制定工作章程和制度,並將其納入村規民約,明確村民辦理紅白事等事宜的標准、流程及獎懲措施,使村規民約這個『小憲法』成了群眾辦理婚喪嫁娶等各項事宜的『硬杠杠』。姜馳說:『以前福祥村誰家有婚喪嫁娶,最少也得花費個萬八千的;現在,誰家要是有結婚的,也不大擺宴席,新郎就把新娘接到村委會的活動中心來,儀式照舊,但不鋪張、不浪費,大家一起熱鬧熱鬧,吃點地道的農家菜,小兩口家裡也省下了一大筆錢。』
黨員乾部先行增強移風易俗正能量
黨員乾部帶頭是改變社會風氣,推動民俗轉向的有效方式。在這一點上,村黨支部首先著重完善領導機制,讓領導班子對推進移風易俗這項工作有明確的分工,村黨支部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有關問題;其次,完善保障機制,有專職人員負責精神文明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黨員乾部發揮帶頭模范作用,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再次,完善工作機制,村黨支部按照黨性強、能力強、有威望的標准設立了3名『黨員中心戶』,每戶聯系3—4名黨員,黨員再聯系20戶村民,這樣一個『金字塔』結構的服務機制,讓村裡的黨員和村民的聯系更加密切起來。此外,福祥村還經常利用富錦市委宣傳部提供的現代遠程教育終端設備,為從事開展移風易俗工作的人員進行培訓。
文化先行注入移風易俗新樂趣
想要讓文明落地,就需要搭建新平臺,把移風易俗真正做到農民的心坎上。開展移風易俗,不僅要向舊傳統『開刀』,推動形成新規范,還要豐富實踐載體,大力倡樹文明新風。
目前,福祥村完善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在他們的村民活動文化中心,可以為村民提供唱歌、下棋、觀看電影、閱讀書籍等多種服務。村裡還通過文藝等多種形式推樹典型,倡導厚養薄葬等文明新風。同時,搭建文明創建評選載體,福祥村開展了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評選活動,引導人們見賢思齊、崇德向善,讓鄉風民風真正美起來。
典型先行樹立移風易俗好榜樣在推進移風易俗工作中,意識到典型示范的作用,舊傳統、舊習俗的改變,必須依靠典型的示范帶動。
姜馳說:『在移風易俗過程中,我們十分注重發現和挖掘「領頭羊」,村民孫淑艷在文明家庭評選活動中獲勝,她的家始終窗明幾淨,院內沒有一點雜物,門口路面整潔美觀。知道她獲選後,村民們都很羡慕她,表示要向她學習,以後也能被選上文明家庭。而46歲的好兒媳於淑清,家有90歲的婆婆需要照料,幾十年來如一日的孝順讓村民們贊不絕口,被評選為好兒媳後,在村裡一時間也引領了一陣社會文明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