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6日訊 說起『手機控』,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會想到年輕一族。可隨著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也成了『手機控』,而且越玩越溜兒,有的比年輕人還上癮。
這方面,『80後』田書華深有感觸,她說:『我們小的時候,家長和老師都很怕我們沾染網癮,可是到了現在,我看他們纔真是網癮難戒了。我爸喜歡下象棋,就在QQ和微信裡玩各種象棋游戲,有的時候都晚上10點多了還不睡。』為這事,田書華和田爸爸專門進行了溝通,她告訴老爸不要整天玩手機,要多出去鍛煉身體。沒想到老人很生氣,竟然說不用她管,這讓田書華很無奈。
每天早上6點,家住建華區玉坤小區的李大伯都習慣性地打開手機微信,瞇著眼先翻一遍朋友圈,給朋友們點完贊,把自認為有價值的鏈接給女兒、朋友等轉發一遍,纔安心地起床,為家人准備早餐。別看李大伯已經65歲,現在玩起微信來比年輕人都溜。光是聊天群就有『太極拳』、『親情一家人』、『逝去的青春』、『養生支招』等等十幾個,家人、朋友、同學、知青等等,打開他的微信,一個個微信群不時地蹦出一條條新消息,而李大伯也時不時在群裡發語音與群友互動。
不光是很多老爸成了『網癮少年』,很多老媽也成了『網癮少女』。韓梅女士的媽媽今年61歲了,為了方便聯系,韓女士前幾年就給媽媽買了智能手機,並安裝好了微信、QQ等聊天軟件。幾年過去,韓媽媽已經不能自拔,每天談論的都是『微信說了什麼』。現在她再也離不開手機了,出去吃飯一進飯店就問服務員『有沒有wif i?密碼多少?』
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餘波所接到的齊齊哈爾市案例中還有更加極端的。餘波說:『之前我接到一個案例,子女帶著老人到我這裡來進行諮詢,原來老人因為玩手機已導致暫時性失明,經過治療視力有所恢復,然後就繼續手機不離手。這已經不是心理問題的范疇了,而是已經成癮,歸入到心理疾病的范圍內了。』
餘波認為,老年人網癮的成因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方面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老人認為自己不會玩手機是落後了,是『OUT』了。另一方面,由於老年人心理的『退行』,他們已經成了老小孩兒,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心理樂觀、活躍、積極、幸福感高,對於這些老人來說玩手機是一件好事;還有的老年人因為孤獨,而把手機當成了與外界溝通的重要工具,從而產生依賴。
網絡的魅力,極少有人能免疫,老年人也不例外。隨著智能手機和家用wif i的普及,上網的門檻越來越低,相比於電腦操作的復雜繁瑣,一個被孩子淘汰的智能手機就足以讓老人們暢游網絡海洋。微信微博、淘寶京東、各種網游……網絡帶來的便捷與快樂令他們如獲至寶,於是養花、書法、廣場舞這些愛好只能敗下陣來。
有節制地使用網絡,可以有效擺脫孤獨與空虛,更好地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相反,如果無法抵御誘惑,就會成為網絡的奴隸,反受其傷害。別忘了,老年人的身體更加脆弱,沒有什麼比『整天足不出戶盯著手機』更糟的了。一旦出現網癮影響老人身心健康的狀態,家人應盡快帶領老人到正規醫院的心理門診進行治療。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抵制網絡並不現實,當務之急是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娛樂選擇,讓他們願意走出家門。交流溝通、健身休閑、互助學習,讓他們『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有實現的途徑。
相比於『網癮少年』,我們對『網癮老年』的關注度明顯不足,在中國正在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的當下,這個對新事物更缺乏免疫力的群體,尤其需要全社會的關愛,落實在行動上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