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冰城市民朋友圈流行掃碼免費聽課 都是套路不要再信了
2017-07-27 07:00:00 來源:生活報  作者:鄭香凝 丁燕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生活報7月27日訊 近兩個月以來,不少冰城市民發現,微信朋友圈裡多了一些『掃二維碼入群免費聽課』的招生信息。這些免費微課包括外語學習,嬰兒輔食制作,朗讀,聽名家講歷史故事等,而轉發免費微課信息的小伙伴比比皆是。生活報記者發現,部分『掃二維碼入群免費聽課』的商家,其實是以免費為噱頭進行變相推銷,有的商家則打著免費的幌子,誘導欺騙市民,加入後又要求交高額費用。

  案例一:宣稱學外語 免費聯系『助教』 卻說得交198元

  31歲的於女士是哈市一家雜志社的編輯,打算報個日語學習班。上周,她在朋友圈裡看到,有朋友轉發『外語免費學』的微信招生信息,『英語、日語、韓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挑一個免費學,快來掃碼加入』。

  於女士掃碼後,出現一張『外語免費學習俱樂部』的圖片,『請1000個人免費學習外語,原價129元現在免費。名額有限先到先得』。按照圖片要求,於女士掃描二維碼後,加上一個名為『小語老師』的外語助教的微信。於女士詢問『小語老師』課程是否免費,但對方表示,外語用的是教師的課程,零基礎日語班需要交198元。於女士追問:『不是說限時免費嗎?為何現在又收費了。』對方則遲遲沒有回應。

  『如果學習需要費用的話,商家應該提前說明,而不是打著免費的幌子,誘導我們。』於女士25日告訴記者。

  案例二:免費講歷史典故 三天後又說收費千元

  『跟著歷史名家陳教授,每天學習一個歷史典故,以聽故事的形式學習上下五千年(名額有限,只限前80人)。』畢業於黑龍江大學中文系的王先生是個歷史愛好者,上月初,他在朋友圈裡看到這條信息後,便轉發了該條微信,並按照要求掃碼入群。

  王先生說,微信招生海報上使用飢餓營銷的方式限制名額,而聽課群裡實際有200多人。剛聽課的頭兩天,王先生評價陳教授『博聞強識、妙趣橫生』。可到了第三天,群裡發了一條通知:『由於課程錄制需要成本,今起需要聽課的親,需要交費一千元,否則將踢出本群。』

  王先生隨後憤憤地退群。他說,『費用的問題應該提前說明。商家先給人嘗點兒甜頭,再讓人付費。這樣的營銷手段,讓人不敢恭維。』

  案例三:免費朗讀課程原是公眾號『吸粉』

  26日,冰城大學生小李告訴生活報記者。大約半個月前,她在朋友圈裡看到一條關於《朗讀者》訓練營的消息:『每天訓練10分鍾,跟著央視主播輕松朗讀。』該條招生海報上寫道:原價1899,限時免費,僅限500名。

  根據步驟提示,小李加上一名助教『Lisa』的微信。『Li-sa』要求小李將報名文字和圖片轉發到朋友圈並截圖且保證24小時內不刪除,審核成功後,小李纔完成報名。

  然而完成報名後,『Lisa』只給了她一個杭州某電子商務公司旗下的讀書公眾號。原來這一切只是為了『吸粉』,該公眾號主要的內容推送是一些愛情和婚姻的雞湯文,每天點擊量只有幾百,而近期文章點擊率卻猛增到五千多次。

  律師:商家微信虛假宣傳 應記入誠信檔案

  黑龍江太學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思遠表示,經營者為擴大宣傳而在微信等社交平臺上發布的『轉發可獲得免費商品或服務』等廣告,本質上是利用受眾的朋友圈而獲取更大的知名度進而獲取更高的收益。因此,經營者對服務質量及內容的承諾,應當受到相應的約束。

  王思遠說,根據我國《廣告法》的相關規定,消費者可以要求廣告業主承擔民事責任,並要求市場監督管理機構將此行為記載至企業誠信檔案,將違法行為公示。由此,可避免消費者的再次受騙,並給予涉事企業以警示。

  經濟學副教授:商家欺騙誘 導消費者可舉報

  黑龍江財經學院經濟學副教授黃巍表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家一切行為的目的,都是在追求利潤。因此,朋友圈裡免費聽微課的招生信息,其背後免不了進行變相營銷。黃巍建議,若商家在『免費微課』招生海報上承諾免費,那麼該海報則是敦促商家履行相應職責的一種協議、一種契約。如果商家拒不履行或欺騙誘導消費者消費。那麼消費者可通過舉報,敦促微信管理平臺將商家納入『失信商家』的行列。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