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31日訊 銀行卡沒有被盜,但是卻有了上百筆消費,哈爾濱的孫英在驚嚇之餘只好報警,最後突然發現,這莫名其妙被刷走的錢,另有原因。
母親腦梗住院 救命錢突然不見了
孫英的母親是一名腦梗患者,需要經常住院疏通血管,為了爭取一絲康復的希望,孫英特意為母親單獨開通了一張銀行卡用於治療,幾天前,孫英的母親再次住院,孫英去醫院辦理住院手續時,發現卡上原本5000多塊的救命錢,只剩下14塊9毛09分,這讓正急著用錢的孫英徹底蒙了。
孩子偷著充值 以為Q幣不是真錢
孫英到銀行打印交易賬單,光這5000元的交易明細就有五六張紙,密密麻麻地有上百條支出記錄,從1分錢到188元不等,所有的支出方式顯示系統自動快捷付款,孫英納悶了,這張用來給母親治病的銀行卡根本沒有與手機綁定,連短信提醒都沒有,哪來的系統快捷支付呢?孫英選擇了報警,民警了解情況後也對孫英說,回家問問孩子動沒動卡裡的錢。
孫英的兒子楊琪(化名)讀小學五年級,還不滿12周歲,楊琪說他是在今年6月初,通過qq登陸注冊的一款手機網絡游戲,因為完善個人資料可以免費獲得裝備,為了快速昇級,他就偷偷綁定了母親孫英的身份證、手機號和銀行卡。當媽媽詢問自己這件事時,孩子還以為自己花的都是Q幣,不是真錢呢。
孫英說,這個卡的密碼只有自己和愛人知道。沒有銀行卡密碼,錢卻被一筆又一筆地刷走了,還不到12歲的楊琪是如何通過網絡支付方式購買的游戲裝備呢?孩子說,當時自己用媽媽的手機號綁定賬號之後,手機上發來了一個驗證碼,輸入這個驗證碼後,讓孩子重新輸入一個新的密碼。就這樣,孩子成功的完成了操作。
虛擬世界要當心 孩子容易迷失方向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與我們傳統認知已經有了很大改變,未成年兒童對金錢的概念模糊,更對虛擬世界缺少判斷能力,很容易在五花八門的游戲面前迷失方向。而手機游戲為了創造盈利點,往往會在充值端口等方面加強設計。孩子學習能力強,很快就能通過自我學習掌握充值流程。
未成年盜刷父母銀行卡 追回損失並非易事
黑龍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心理系謝念湘主任說,家長要教會孩子一些簡單的金融管理常識,還要告訴孩子什麼情況下不要綁定銀行卡,避免類似事件發生。
法律規定,未經父母的同意,未成年人盜刷父母銀行卡,在網上購買裝備或虛擬貨幣可能是無效的,但因為電子交易購買人的身份確認取證困難,想要追回損失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