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綏化
搜 索
綏化市:做大做強"三篇大文章"加速形成產業結構"新格局"
2017-08-01 08:58:34 來源:人民網  作者:楊海全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綏化生態有機水稻種植。

  人民網綏化8月1日電 改造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經濟下行壓力下,農業大市綏化市做大做強『三篇大文章』,破解發展難題,加速形成產業結構『新格局』。

  做深延長『原字號』 提昇農產品發展層次

  『再過半個月,我們傾心打造的「水瓶米」就要上市了,這對年輕人來講更加的方便、實惠,也為我們公司的發展開拓了新途徑。』黑龍江東禾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曉萍看著正在安裝的水瓶大米加工設備,憧憬著公司未來的發展。

  作為糧食產量佔全省四分之一、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的農業大市,如何讓質優量足的『原字號』資源價值充分實現?綏化面向市場做好『農頭工尾』『糧頭食尾』,效益不斷顯現。

  綏化突破『原字號』,改變『初加工』,堅持從上游向中下游、從低端向中高端方向發展作為主攻方向,招引培育全產業鏈龍頭企業,鼓勵重點行業企業實施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了以雙匯北大荒、貝因美、伊利等企業為代表的『糧頭食尾』產業集群;以中糧生化、龍鳳、昊天等企業為代表的『農頭工尾』產業集群;以安瑞佳、金源侖、信維源等企業為代表的『油頭化尾』產業集群。形成『冰花』味精、『龍王』豆奶兩個國家名牌產品,『龍蛙』大米中國馳名商標。玉米加工量72億斤,居全省第一。

  目前,綏化市充分挖掘和發揮寒地黑土優質農副產品資源優勢,通過引進、培育和壯大龍頭骨乾企業、深度開發『原字號』、堅持從上游向中下游、從低端向中高端方向延伸擴展產品鏈,使糧食、肉食、乳品、蔬菜等農產品加工業實現了快速發展。目前全市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132戶、中小微企業近500戶、個體業戶3000多戶。寒地黑土品牌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和十大誠信品牌。

  轉型昇級『老字號』壯大傳統優勢產業

  『老字號』是綏化的家底。經過多年打磨,綏化叫得響、能拿出手的『老字號』產業,數量不少。當前,綏化正利用多年形成的產業基礎,加快產業鏈縱向關聯與橫向融合發展,鏈式和模塊化交叉發展。

  安達安瑞佳集團由原來一家物流運輸企業,發展成為集化工生產、經貿物流、新材料研發生產於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建成了全省乃至全國同行業最大的C4生產加工基地、芳構化生產基地和危貨物流運輸基地。青岡龍鳳玉米由一家淀粉生產企業,經過多年昇級發展,開發了玉米胚芽油、葡萄糖酸鈉、液態葡萄糖等產品,深加工轉化能力和產品附加值顯著增強。

  培育壯大『新字號』 打造新增長領域

  面對去年玉米市場的低迷行情,黑龍江慶安縣提出了2017年減調20萬畝玉米的目標。怎麼調、調什麼?

  在『糧改薯』、『糧改飼』、『糧改蔬』、『糧改經』、『糧改藥』的『五改』思路指引下,慶安縣將中草藥材種植作為農業結構調整重點,打造百億產值的醫藥經濟版塊。

  慶安縣是綏化培育壯大『新字號』的一個縮影。綏化市著力打造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等旅游文化開發、社會化養老服務產業、休閑養生保健和商貿物流作為招商引資的一個重要內容,發展的著力點。引進了北京保利集團投資20億元的寶山鎮醫養結合項目、綏棱中國國際能源投資36億元的旅游綜合開發項目、明水浙農發集團投資12億元的『產加儲運貿』全產業鏈項目。構建『互聯網+』平臺,讓大眾食品、小眾食品通過互聯網走進百姓家,目前,全市電子商務企業突破1萬家,10個縣市區均建立電商創業園或綜合服務平臺。阿裡、京東、郵樂網等知名電商企業入駐建立縣級館;網庫、一畝田等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在綏化市設立了村級服務站及體驗店300多個。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