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薩滿剪紙藝術傳人:讓守護與傳承成為一種常態
2017-08-03 09:50:2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月 董盈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8月3日訊 以黑重顏色紙剪刻,線條繁復細膩,創作構思巧妙,省級非遺項目北方民俗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劉延山的薩滿剪紙作品幽深而神秘。從藝50年來,劉延山不僅堅持薩滿剪紙創作和研究,還培養了大批薩滿剪紙藝術傳人,並帶著薩滿剪紙技藝走進工廠、社區、學校……

  記者日前采訪劉延山時,他正忙著為出國參加藝術節做准備。說到與薩滿剪紙結緣的幾十載,劉延山多次提到,『就是喜歡,所以堅持』,對於他來說,堅持創作已經是習慣,傳授技藝是種常態。

  創意創新

  提昇薩滿剪紙藝術高度

  劉延山告訴記者,8歲時他跟姑姑學剪紙,姑姑教他對折剪蝴蝶、嬤嬤人,那時候他並不了解什麼是薩滿。隨著創作、學習和積累,他逐漸發現自己的很多作品都滲透著薩滿民俗元素,他跟姑姑學的不是普通剪紙,而是薩滿剪紙。於是他開始了解薩滿文化的內涵及藝術形式,逐步研究、創作、傳承薩滿剪紙。

  薩滿剪紙藝術起源於北方少數民族原始母系社會的祭祀需要,最初用以制作被祭祀的神像,顏色深黑,面貌猙獰,造型詭異,線條繁復,構圖對稱,適於營造幽深、靈異、神秘、肅穆的宗教氛圍。早期用魚皮、樹皮、獸皮和氈皮等作為材料,從中原傳入紙張後纔逐漸轉為以紙為主。

  隨著時間推移,為了讓薩滿剪紙適應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劉延山多年來銳意創新,提昇薩滿民俗剪紙的藝術品位和高度。『過去的薩滿民俗剪紙比較簡單、粗獷、直白,如果就保護而言還可以,但如果要上昇到藝術高度,可能就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研究它。我們首先研究薩滿剪紙的作品內涵,挖掘故事的深度和廣度;構圖方面運用傳統關東民俗語言,比如,過去我姑姑都不打毛,不剪鋸齒紋,我要把剪紙語言運用進去,把鋸齒紋運用得非常得體,剪紙語言要有剪紙的特色,沒有剪紙特色它就像一個白描一樣失去剪紙的味道;裝裱方面運用現代手法,注意裝裱色彩搭配』,劉延山說。

  從16歲開始發表作品,劉延山已經發表並展出作品近千件,獲獎200餘件,論文20餘篇,被國家、省、市級收藏作品30餘件。1995年,劉延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協授予『民間藝術家』稱號。2007年和2016年,他主創的北方薩滿民俗剪紙系列和《生肖神譜》(龍神)分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評選的東亞地區『卓越的手工藝品徽章獎』,後者由科威特國家博物館收藏。2008年,他的作品《遠古》獲全國剪紙最高獎『金剪刀』獎和第六屆全國工藝美術博覽會『中藝杯』金獎……

  開放傳承

  培育壯大薩滿剪紙力量

  『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因為是做群眾文化工作,我想不單單是我或者我的家族應該掌握這項技藝,除了傳承給女兒,如果社會上的人有需求,我也會把這項技藝無私地傳承下去』,劉延山說。

  薩滿剪紙傳至劉延山已是第三代,很多民間技藝都是家族傳承,但劉延山卻打破家族傳承的模式,面向社會毫不保留地傳授剪紙技法,使劉氏剪紙傳承由家族走向社會、由保守走向開放,培育和壯大了薩滿民俗剪紙創作力量,打造並形成了以薩滿民俗剪紙技藝傳承為基本力量的民間藝術家團隊,培養了一大批薩滿剪紙藝術傳人,如林剛、高志強、王翠敏等。學員李宏波、李國華、付書音等人分獲第四屆中國非遺博覽會金、銀、銅剪子獎。

  劉延山說,他曾在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分院等院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選修課。2015年,他被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遼寧省沈陽師范大學、渤海大學特聘為關東民俗剪紙非遺傳承國家項目輔導教師。東北三省各地都有他培訓的學員,雖然現場授課只有短短幾天時間,但他與很多學員依然保持微信聯絡,為學員創作稿提供參考意見、指導技法等。目前,劉延山已在遼寧、黑龍江建立關東剪紙創作基地。此外,他曾多次到社區、工廠、學校、農村等地免費傳授剪紙技藝,創立了『大慶市薩滿藝術研究中心』、『大慶市民間藝術創作基地』、『大慶市殘疾人民間藝術發展中心』和『大慶市北方民俗文化藝術研究中心』,通過薩滿民俗剪紙帶動民間藝術隊伍的發展。

  梳理記載

  讓北方民俗剪紙經久流傳

  『現在我每天都在構思,可能平常走路看到一個場景或一個標題,就能觸發我創作的靈感,這麼多年已經形成習慣』,劉延山笑著說,『現在縣文化館裡經常搞活動,我免費給大家上課,輔導大家搞創作,我們一直在做,把這項工作常態化』。劉延山還編著大慶文學藝術叢書《民間藝術》卷,《北方薩滿民俗剪紙》《關東剪紙與剪紙技藝》等書籍。劉延山說:『我想在退休之前把這項技藝傳授下去,把一些我喜歡的東西形成文字,讓它流傳下去。』

  劉延山希望能夠梳理東北三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剪紙創作思路、作品內涵、表現手法等,包括調研黑龍江流域少數民族剪紙,並打算形成視頻或文字的調查報告。

  劉延山也在謀劃剪紙衍生品的開發,把北方民俗剪紙引申到實用產品當中。『我在思考怎樣讓更多的人了解關東剪紙或薩滿剪紙的要素和文化,現在北方剪紙特色不明顯,對比南北方的剪紙,幾乎混到一起,我想盡可能在東北三省建立有效聯系或者聯盟,讓這種藝術產生影響或形成品牌。』劉延山說。劉延山表示,傳承薩滿剪紙於他來說,已從興趣上昇成為一種責任。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