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林甸出品的《百米河邊》為啥火到了北京
2017-08-05 09:28:36 來源:大慶網  作者:王翠 孫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百米河邊》演職人員回慶。

  東北網8月5日訊 『你們演得太好了,給我簽個名吧!』『我曾經去過大慶,知道林甸有溫泉、有蘆葦畫,沒想到這次看到林甸的戲,真是太激動了,能不能跟我合個影?』

  ……

  日前,我省唯一一個入選劇目,由林甸縣龍江劇藝術中心創排的大型龍江劇《百米河邊》進京參加了2017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無數觀眾感動得落淚,專家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作為一個縣級院團出品的龍江劇,緣何能火到北京?日前,記者采訪了林甸縣龍江劇藝術中心主任李華兵和副主任魯民富,探尋這部劇的制勝法寶和創編背後的故事。

  取材於百米河河畔好村官的故事

  在林甸縣東興鄉的百米河畔,有一個一千多人的村子叫福興村。全村近400戶人家,家家有農機,不少人家還有了小轎車,而他家唯一的『大件』是一臺42寸的電視機,還是省裡獎勵的;戶戶都住上了漂亮的大瓦房,可就在兩個瓦房中間,有一處只有一間半的磚掛面的房子,顯得很紮眼。

  『我不是不想在縣裡買樓房,而是真買不起。』房子的主人如是說。

  他就是王樹春,一個做了40多年村乾部,當了25年村支書,克服重重困難,帶領村民脫貧致富,走上幸福之路,而自己卻一貧如洗的人,也是《百米河邊》主人公王慶福的原型。

  《百米河邊》講述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福興,這個鹽鹼地、澇窪塘,乾種地不打糧的窮村,村支部書記王慶福帶頭讓村民旱田改水田,水田開發成功後,又通過『賣糧』來解決農民的賣米難問題,以及通過『求水』解決了稻田開發缺水問題等,一個個矛盾被化解,最終村民們富裕了,可他卻因患肝癌倒下了……

  談起當初選題,李華兵告訴記者,那是2014年春,第一次聽到王樹春這個名字,只覺得這個人的故事富有戲劇性,想要把他搬上舞臺,便帶著副主任魯民富來到福興村實地走訪。

  一進村,村民說,他不在辦公室就在地裡,現在不當書記了,仍想著給老百姓辦點事兒;村裡退休乾部年近80歲的劉大爺說,最初蓋完幸福大院的時候,他就可以住進去,可就因為王書記一句『咱們乾部先可著那些普通村民吧』,便獨自住在小破房裡一直到現在;王樹春的妻子說,都習慣了,下輩子說啥也不跟他了;大兒子被單位精簡時,他如果托托關系,哪怕說句好話,不至於現在回村裡當起了農民……

  就是這樣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次次感動著李華兵,心中將王樹春故事編排成龍江劇的念頭更加強烈,迫不及待地開始著手策劃和籌備,並於2016年9月成功搬上舞臺,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

  用草根演員演繹草根英模

  郭玲玲,省藝術研究院劇目創作指導部副主任。

  『樹立典范卻不臉譜化,這種帶著泥土氣息的生活畫卷,更給人以力量、以溫暖。』談起這部戲,她仍記得第一次看到這部劇的場景,一個狹小的排練廳裡,略顯擁擠的舞臺,簡陋的舞美,破舊的道具以及比道具更破舊的服裝,可演員們臉上卻洋溢著興奮的表情,因緊張而略顯誇張變形的動作,主演臉上始終未乾的汗水……

  其實,看過這部劇的專家們無不和郭玲玲一樣,感受到王書記是一個照樣說髒話、使計謀、耍無賴的東北農民,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英模。

  除了主人公,魯民富告訴記者,整部劇都沒有心懷叵測的『大反派』,他們有著自己的缺點,卻都是可愛的。比如,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劉小摳,性格固執的?眼子,因和王書記處過對象而想走後門的劉二美,有著十足娘娘腔的柱子等,他們在王書記的人格魅力和為家鄉甘願付出一切精神的感召下達成了共識,想讓大家感覺到,這就是我們身邊的人,很快融入到這部劇裡,和演員一起體會喜怒哀樂。

  國家一級作曲王亞勛評價:這部劇利用百姓熟悉而喜愛的形式,來演百姓熟悉的人物,起到了文化為民的作用;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原會長姚欣認為劇本有黑土地農民的語言特色,富有生活氣息;中國評劇院一級演員張秀雲和中國戲曲學院副教授陳友峰均認為這樣『接地氣』的作品傳遞正能量,具有深遠的社會價值……

劇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動,女兒最終原諒了父親

  『當我看到書記在領導家門口吃饅頭就涼水、看他腳被羊叉紮出血,腫成饅頭還不忘百姓,我的眼淚就下來了,真的下來了,太苦了,心酸。』

  『我特別想當官,這樣就可以為百姓做事了。』……

  今年3月份,《百米河邊》走出林甸,走進大慶五區四縣,走進大學校園,演出53場,場場爆滿,場場有觀眾落淚,久久不願離開,上臺和演員擁抱、合影,還有不少觀眾跟著劇團一起去巡演,看一場哭一場。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當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李華兵清晰地記得,這是2014年春天,第一次見到王樹春的女兒王秀波,她說的第一句話。

  『全村蓋房,磚窯裡出的最脆、質量最次的磚,肯定是給我家的。』『排隊引水,我們正常排隊,排到我家了,我爸看到後面還有老百姓,把我一腳踹到最後去了。』『當他的親戚朋友更倒霉,沾點光是沒門,還得隨時聽他調遣,給老百姓拉個磚、出個車什麼的。』『我們天天見不著面,早上醒的時候,我爸已經出門了;晚上睡覺的時候,他都沒回來,我們父女一個月也就見面兩三次』……

  談起自己的父親,一個快40歲的農村女人一把鼻涕一把淚,言語間充滿著對父親的不解、不滿和埋怨。因為在很多人眼中,乾部家的孩子應該像『貴族』一樣,享受各種優待,可自己和家人卻成了村裡最倒霉的人。

  第一場公演後,王秀波衝上舞臺,擁抱李華兵,對他說,『你演的比我爸還像我爸!』連著三場演出之後,王秀波感嘆道,『唉,我爸也真是不容易!』

  這群人精益求精,每天都在排練演出的路上

  演出歸來後,所有演員沒有休息,而是加緊排練著,為下一步全省內的巡演做准備。讓人被劇情感動的同時,更是被這些可愛的演員、被這個精氣神十足的團隊感動。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我們每天不是編排,就是演出,忙碌但很快樂!』李華兵告訴記者,當初創排的時候非常艱苦,但現在似乎想不起來了。

  每天的工作餐就是面包就礦泉水;孩子生病住院、母親去世、親戚朋友結婚,這些都沒有阻擋演員排練,就連七八根肋骨骨折的演員仍帶著護胸堅持;演員不夠,財務人員、清潔工、樂隊都上場當群眾演員,還有的身兼數職……

  這時,李華兵的助手楊陽告訴記者,前些日子,一連著巡演20多場戲,有時上午、下午各一場,高強度的演出讓李華兵身體吃不消了。

  『其中一場戲,是需要他盤腿坐在炕上,這時候發現他腿僵直,只能一條腿盤上,表情挺痛苦的,臺詞說完需要站起來的時候,他一條腿瘸著走……』楊陽說,演員們對待每一場都非常認真,尤其是李華兵,一直繃得緊緊的,不敢懈怠,再加上多場演出的疲憊,讓他的腿抽筋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對待每一部戲,這個縣級院團演員們的熱情都無比高漲,也創作出不少優秀的作品。其中,2014年創排的大型民俗風情龍江劇《紅蘆葦》參加省新劇目調演,榮獲表演一等獎、劇目二等獎等多個獎項。

  李華兵告訴記者,為了進京會演,在市文廣新局的大力支持下,作品進行了深度打磨,包括燈光、舞臺、服裝、作曲、臺詞等,下一步參加省內巡演,還要根據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繼續打磨,打造農民中的鐵人形象,同時,有意識地加大對大慶文化的宣傳,比如在節目單上印上大慶溫泉、石油之光等,擴大大慶影響,讓更多的人知道,大慶不僅有石油、鐵人王進喜,也有新時代的農民鐵人。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