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6日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發揮土地廣闊、青山綠水的資源優勢,釋放畜牧產業『聯頭帶尾、接二連三』的發展潛力,努力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大文章。2016年,全省實現畜牧業產值1855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35.7%,比2011年增長55.9%;實現增加值698億元,佔全省GDP的4.5%,比2011年增長56.5%。如今,龍江畜牧業已從『小而散』昇級為『大而強』。以畜牧業為支柱的龍江綠色食品產業,正從『大糧倉』邁向『大廚房』。
去巴彥縣采訪,驅車入山。正是酷熱的夏季,山中林木繁茂青翠,空氣清涼怡人。
車在寂靜幽深的山中行駛了很久,終於到達了采訪目的地——大東北牧業集團。見到董事長關明禮,記者禁不住好奇地問:為什麼選擇在深山老林裡養豬?關明禮笑道:『這裡環境優良,特別適合種豬繁育。豬在這裡生活更健康,既不打擾人,也不易傳染疫病。』由於防疫嚴格,記者並沒有走進豬捨,只通過監控屏幕看到了這裡的豬,果然活蹦亂跳。
從一個僅養13頭豬的小養殖戶,發展到一個生豬存欄200頭的小公司,再到今天生豬存欄3.8萬頭、擁有6個子公司的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大東北牧業集團在我省土生土長,做大做強,已成為我省畜牧產業發展的排頭兵。
從『小而散』昇級為『大而強』
關明禮的養豬創業史起步於13頭豬。1998年,在確定養豬是條致富路後,關明禮辭去穩定的工作,在巴彥縣農村養起了豬。雖然開局不利,最早養的13頭豬死了7頭,活著的6頭豬還是讓關明禮完成了原始積累,從此關明禮就在養豬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引進優良種豬,采用先進技術,10年後的2008年,關明禮兼並了當年巴彥縣最大的種豬場。
當時,面對價格波動頻繁和疾病復雜『兩大風險』,巴彥縣傳統的生豬養殖業面臨著嚴峻挑戰:許多養殖戶因為規模小、飼養管理水平低、信息不靈、抗風險能力弱等諸多問題,生豬產品難以達到標准要求,豬價低,銷售難。
只有改變養殖業『小而散』的弱勢,實現規模化、標准化養殖、產業化經營,纔能真正抵御疫病風險,增強市場競爭力。2009年,在巴彥縣畜牧部門的推動下,關明禮組織當地一些養殖散戶成立了養豬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與社員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新型合作關系,降低了小養殖戶的飼養成本和養殖風險,解決了豬難養、價難高的實際問題。近兩年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如今已有社員175戶,年戶均增收10萬元以上。
2012年以來,我省著力推動畜牧養殖業轉型昇級,大力發展標准化規模養殖,徹底改變了傳統養殖業『小、散、弱』的局面。2016年,全省存欄100頭以上奶牛養殖場已達859個,出欄3000頭以上的生豬場達到687個,出欄300頭以上肉牛場發展到422個。
從『大糧倉』邁向『大廚房』
『我們巴彥豬肉是「地理標志」產品,已經遠銷到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現在一斤巴彥豬肉就比其他地方多賣2角錢,一頭豬能多掙四五十塊!』巴彥縣畜牧獸醫局副局長王景文如是說。
曾經以『養豬一條街』起家的巴彥縣生豬產業,有著豐富的生豬養殖經驗和雄厚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巴彥縣把生豬產業作為立縣主導產業,深入實施畜牧強縣發展戰略。目前,巴彥縣生豬飼養量已由5年前的280萬頭增加到443萬頭。2016年,畜牧業產值實現55.3億元,畜牧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2%。
在我們這個農業大省,畜牧業『過腹增值』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糧變肉、草變乳』,我省正由『大糧倉』邁向『大廚房』。2016年,全省畜牧業轉化糧食300億斤。截至2016年末,全省奶牛存欄177萬頭,國人每喝6杯奶,就有1杯來自我省;商品豬大省的建設步伐在加快,2016年末,全省生豬出欄1845萬頭,有22個縣被列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初步形成了『北豬南運』態勢;我省高檔牛肉生產全國領先,到2016年末,全省肉牛出欄274萬頭;龍江元盛公司和肇東中谷公司純種和牛存欄達到10000頭,隨著『龍江雪牛』品牌的叫響,我省已具備打造全國高檔牛肉生產第一大省的基礎。
從『畜牧大省』向『畜牧強省』跨越
采訪接近尾聲時,關明禮躊躇滿志地告訴記者,今年大東北牧業集團正在建設一個年出欄12萬頭的生豬養殖場,計劃到2020年再新建一個年出欄10萬頭的生豬養殖場,實現年產值8億元的企業願景,屆時員工就能實現有車有房的夢了。
一步步紮實的努力,一項項發展的成果也讓我們相信,我省這個『畜牧大省』向『畜牧強省』轉變的目標已不再遙遠。
近年來,我省抓住全產業鏈項目,加大定向定位招商力度,吸引一大批戰略投資者到龍江發展畜牧產業。目前,國內生豬產業前10強企業均在我省布局,廣東溫氏、江西正邦、深圳金新農等20家企業集團,計劃未來5年在我省投資超過800億元,建設出欄4000萬頭生豬產業項目。
提高畜牧產業和畜產品安全水平,我省已全面啟動無規定動物疫病省建設。強化動物疫病防控,我省連續四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延伸績效管理優秀省份。2016年,全省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99.6%,保障了公共衛生安全和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