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10日訊 『單面有柄柄拖環,三鉤九環一彩鞭;畫鼓拖環唐詩載,漢代大?為鼓源……』,省級非遺項目單鼓的傳承人張玉新老人,雖已年過七旬,卻硬朗而健談,說起癡迷的單鼓,更是神采奕奕。

圖為張玉新在表演單鼓。(圖片由本人提供)
作為我省唯一一位能夠執鼓擊唱、且能完整掌握單鼓12鋪者,他說,是單鼓這項他所癡迷的非遺技藝讓他的生活充滿陽光和快樂。
單鼓之美如癡如醉
1946年,張玉新出生於哈爾濱市呼蘭縣(今呼蘭區)。他自幼酷愛戲曲音樂和民間音樂,在研習單鼓之前,一直在呼蘭縣藝術劇院從事評劇及二人轉的作曲工作。1979年,張玉新拜單鼓第二代傳承人雲維廷為師,開始學唱單鼓。
單鼓起源於清代黑龍江所管轄寧古塔(今寧安市)、三姓(今依蘭縣)等牡丹江流域一帶,最初是為駐守在黑龍江的『陳漢軍』燒香祭祖之用,後漸漸流向民間,逐漸擴展為鄉村民眾們祈福太平、歡慶豐收的民間說唱藝術。據《黑龍江志稿·卷六》記載,單鼓在祭祖時,表演者『手執單環鼓,隨擊隨唱』,故民間時有『跳單鼓神』的俗稱,『單鼓』一名源此而生。
張玉新回憶道,最初接觸單鼓,是為了搜集音樂資料和藝術創作。漸漸地,發現了單鼓之美,它強弱有序,規律完整,鼓腔一體,風格統一。特別是當鼓點、鼓環和腰鈴交織在一起時,神秘而特別,它的獨特韻味深深打動了我,讓我如癡如醉。
這一癡迷沈醉,就是38載。期間,為了更加詳實確鑿地還原單鼓的歷史樣貌,張玉新紮根於田野調查和史料閱讀。他走遍東北三省,接連拜訪了單鼓音樂專家陸逵震、沈陽滿史專家鐵玉欽、吉林民俗學者石光偉、黑龍江薩滿傳人付英仁等多位歷史和音樂方面的專家,收藏了大量和單鼓有關的一手資料,理清了單鼓的發展變革,也愈發感受到單鼓藝術的文化價值和重要性。
嘔心瀝血雖苦猶甜
張玉新告訴記者,作為鼓腔相連一體的特色音樂,單鼓以鼓點為骨骼,以腔調為血肉。開門鼓、三棒鼓、四棒鼓、六棒鼓,兩節腔、四棒腔、六棒腔等鼓腔交相輝映,表演時會根據不同的內容和情節,而選用不同的腔調和唱法。
1979年至1983年間,為了完整記錄下單鼓的音樂本貌,張玉新開始著手對已有素材進行整理和建檔,先後創作了《單鼓音樂資料簡編》《關於單鼓音樂結構及其旋法概述》《對單鼓歷史的幾點探究》等作品,它們是單鼓原本風貌的原始記錄,也是單鼓文化傳承的歷史依據。1983年至今,張玉新又對單鼓的鼓名、鼓別、鼓源、功用、音樂做了大量的記錄和整理,他依史為據,以實為證,研究有序,普查與考證並重,又編寫完成了《單鼓調音樂新論》一書。
張玉新為單鼓的傳承嘔心瀝血,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然而起初引來的卻是質疑和不解。
有人說,別人都在做生意賺大錢,你卻在研究這些老古董,有啥用?還有人說他自費做研究,不務正業,是『神經病』。聽到這些非議,張玉新卻十分淡然。他深信,自己的付出是有意義的。他說,『盡管不被理解,但是我清楚,等到大家都覺得這個東西有用的時候,再去學習和研究,恐怕就來不及了!』
憑著一股子韌勁,張玉新悶頭讀史料、俯身做調查,按照自己內心對音樂創作的需要和對音樂的追求,一點點堅持下來。
然而,來自外界的非議還未消散,家庭的變故卻又接踵而至。十年前,一場大火讓他一夜間傾家蕩產;由於驚嚇,女兒精神上受到打擊;妻子不堪重負,臥病在床……接連的打擊,讓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風雨飄搖。最難的時候,張玉新的一紙一筆都需要親朋好友來接濟,生活的沈重負擔讓他一度喘不過氣……
讓他從困境中掙紮出來的就是他所癡迷的單鼓。他說,是那些靜坐在房間裡,擊起鼓樂、念起唱詞,與一本本著作、一張張資料為伴的日子,慢慢地縫合了生活上的傷痛,重拾了自己內心世界的豐盈與快樂。
收徒傳藝無悔傳承
2015年,單鼓被正式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高興之餘,張玉新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他說,作為一種伴奏樂器,單鼓不足為奇。但是,它源於歷史上中國鼓文化中的有柄小鼓,延續了古代?類之鼓中的『大?』之流變軌跡,便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另外,單鼓涉及到滿漢兩個民族民俗文化的融合、分流和演變,是黑龍江本土音樂中鼓中有腔、腔中有鼓、鼓腔結合、韻味獨特的寶貴遺產,是先人留下來的財富,所以我有責任把它很好地傳承下去。
2014年,在多方支持下,張玉新在呼蘭區群眾藝術館的單鼓課堂開課了。從那時起,每天上午九點至十一點半,下午一點半至三點半,張玉新都會准時出現在單鼓教室裡,手把手地教鼓點、擺腰鈴、講唱詞。張玉新還自己組建起了微信群,用以日常人員管理、通知上課時間和微信在線教學。目前,三棒鼓、四棒鼓、依麼嗨、六棒腔等基本鼓點和唱腔,學員們都已掌握。
對於單鼓課堂的教學質量,張玉新很『驕傲』地表示,我的學生們基本功很紮實,就算是今天通知明天參加演出,我們也能圓滿完成。
在眾多學生裡,來自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聲樂系的王崎淞最得張玉新的賞識。今年20歲的王崎淞已經跟隨張玉新學習單鼓兩年有餘,他不僅能夠熟練地掌握單鼓技巧,還酷愛讀清史和研究音樂。張玉新認為,作為年輕一代的代表,王崎淞能夠接受和喜愛單鼓,說明單鼓藝術的傳承前景是很有希望的。
對於單鼓的未來,張玉新也有著自己的期待。他說,希望能召開黑龍江單鼓文化學術研討會;建立黑龍江單鼓傳承基地;組建以呼蘭單鼓傳承班首批學員為基礎力量的黑龍江單鼓藝術團和以傳承單鼓為主的文藝團隊……
臨了,張玉新感慨道,我從未想過榜上留名,只是無愧自己的熱愛,力盡一份責任,正如我所寫的一首自勉詩中所言:而今盡獻餘生力,無愧無悔盡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