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11日訊 高校博物館,仿佛象牙塔裡熠熠生輝的明珠,因為專業性及藏品獨特,不但是大學文化積淀的重要標志,更是城市獨一無二的人文風景。長期以來,世界著名高等學府往往以悠久的歷史、精美的建築、博大精深的學術傳統吸引著全球學子和絡繹不絕的參觀者,而深居其中的博物館,對於初次接觸該學府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精彩而生動的窗口。
2011年頒發的《國家文物局、教育部關於加強高校博物館建設與發展的通知》鼓勵『高校博物館開展各種進社區活動,以各種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強調『各地、各有關部門應充分認識高校博物館的重要意義,切實重視和支持高校博物館建設與發展。』
近年來,我省眾多高校博物館因為特色鮮明,藏品豐富且專業性強,從不同層面展現了我省歷史文化特色,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然而這些養在『象牙塔』裡的博物館,在為提昇城市文化內涵做出貢獻的同時,也面臨面向社會開放不足、缺少專項資金和專業管理隊伍、藏品價值沒有充分開發、展覽方式陳舊、與觀眾互動性差等發展瓶頸。記者對此展開了采訪。
特色鮮明 側重學術 校園藏『寶』引人入勝
走進位於東北林業大學的中國(哈爾濱)森林博物館,迎接參觀者的是一個近20米長的多媒體環幕4D森林主題通道,走在其內,猶如置身於美輪美奐的森林實景之中,而腳下的仿真泥沼,著實可令人體會到柔軟的森林泥土的質感。展廳內隨處可見各種多媒體手段對森林產生與演化的完美展現——色彩耀眼、不停轉動的電子球幕儀向參觀者演示了從宇宙爆炸到地球形成、生命出現的過程;3臺觸摸屏向參觀者介紹著中國森林的類型;一本巨大的人體感應『多媒體魔法書』,只要在它上方輕揮手臂,它就會自動翻頁,介紹有關木材類別、瀕危動植物等。
從博物館的二樓去往三樓,要穿越一段實景森林,林中的參天大樹高至屋頂,低矮的叢林中隱藏著很多鳥獸,溪水中還有魚兒在暢游,沿著陡峭的臺階拾級而上,耳邊不時傳來鳥鳴聲、虎嘯聲……據了解,館內這一段實景森林是以『秦嶺南坡』為主要參照做成的一個室內森林生態系統,采用高仿真與實體景觀、互動感應區結合的方式,再現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各個元素。在博物館三樓,一具巨大的猛?象化石吸引了記者的注意。據悉,這是森林博物館在今年6月初新添的一位成員,其高大的化石骨骼幾乎充塞了整個展出空間,古銅色的彎曲門牙向上揚起,嘴巴微張,似乎還在急切地呼喚著同伴。博物館技術總監、副研究員崔若光告訴記者,這具化石標本長達6米,高3.5米左右,發掘於俄羅斯雅庫茨克地區,其85%的化石骨骼為真品。
館長張光賢介紹說,該館是國內第一家以森林為主題的博物館,從森林的起源、森林的演替、森林群落與生態系統、森林的功能等方面,對森林進行收藏展陳。2013年6月正式向社會免費開放,四年來免費接待參觀者共計十餘萬人次,由於建設和管理經費都是學校自籌,目前只能保證周四到周六全天開放,周一到周三不定期接待團體預約。
『這個博物館挺好,集科學性、教育性於一體,通過展陳各種動植物標本,來突出人與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一位與記者同行參觀的西南大學教師如是說。
開放不足 財力有限知名度與美譽度尚有差距
記者隨後來到黑龍江大學博物館,這裡設有三個基本陳列,即黑龍江大學校史館、館藏文物館、中國近現代歷史文化名人影像手跡館。其中赫赫有名的『中國近現代歷史名人手跡影像展』,再現了1911年辛亥革命至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風雲際會的歷史場景。館內展出的二百餘件歷史文化名人的原版影像及親筆墨跡,所及人物主要與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及中國共產黨成立有關,如孫中山、李大釗、陳獨秀、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蔡元培、魯迅、胡適等。
出人意料的是,這裡參觀需要提前預約,記者吃了閉門羹。期間,記者遇到一位慕名而來的老人,他走遍全國知名學府的博物館,很遺憾此行沒有看到心儀已久的『名人手札展』。他認為,高校博物館在暑假期間也應該堅持對社會開放。
記者隨後到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博物館采訪,同樣也吃了閉門羹。據介紹,我省高校博物館大多采用預約參觀的方式,參觀者需要提前打電話預約,館內再派講解員接待並導覽。
黑龍江大學博物館副館長程乾波對記者說,采用預約方式,也是無奈之舉,因為整個館裡的專職人員只有四人,講解員都是學生志願者。由於博物館的管理和辦展經費都是學校自籌,人力財力都十分有限。
即使能保證部分時間開放的東北農業大學森林博物館,目前也是困難重重。館長張光賢說,博物館的建設、維護和管理都是學校自籌經費,沒有專項資金和社會捐助等方面的補充,所以發展比較艱難。
哈爾濱工業大學博物館副館長曹雲峰認為,目前高校博物館普遍面臨兩重困境:一是在學校這裡,博物館被大家普遍當成只能參觀的地方,是一個靜態展示,而沒有豐富的活動、管理模式包括經營模式跟進;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館屬於行業博物館,沒有納入整個國家的文博體系當中,缺少政策、資金的支持。但實際上,高校博物館每年承擔的社會開放職能,還是很重要的,他可以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高度。比如去北京旅游,北大和清華的博物館本身就是著名的人文景點之一。
做好服務 數字運營盤活資源需要多方努力
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郭淑梅說,作為大學的一道風景,高校必須重視博物館的建設,而且這個博物館建設好了,經營好了,其價值是無法預估的。比如臺灣中央研究院就有多個博物館,如嶺南美術館、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民族研究所博物館等,雖然都很專業,但對游客非常有吸引力,讓人大開眼界;再比如臺灣師范大學梁實秋故居紀念館,陳列展品有梁實秋手稿、書信、生活用品等。雖然收費卻服務周到,把大學歷史都借機展示出來。故居還會開辦課程,介紹臺灣歷史、品鑒歌曲,形式活潑多樣,給人親切溫馨的感覺。
目前,我省高校博物館與社會博物館之間的館際交流很少,除了基本陳列,舉辦臨時展覽的情況不多。在此方面成績最突出的是黑龍江大學博物館。2016年6月,由黑龍江大學、香港大學等單位共同主辦的《饒宗頤荷花書畫巡回展暨璇璣銘意樓所藏選堂書畫展》,反響巨大,吸引了大批參觀者和數十家媒體的廣泛報道。
程乾波說,我們有優秀的資源,可以引進高端藝術展覽,但是舉辦一個大型展覽,精打細算也要幾十萬的經費。既然高校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有關部門應設立一個專項資金,根據其一年的參觀量、舉辦展覽的數量和規模等,在資金或政策上有所支持。
曹雲峰建議說,哈爾濱搞旅游開發,可以把城市現有的一百多家博物館整合一下,出個博物館旅游地圖。想看紅色主題,有東北烈士紀念館、中共黨史館、哈爾濱黨史紀念館、731部隊遺址等;想看建築、民俗,有聖·索菲亞教堂、猶太老會堂音樂廳、哈爾濱文廟等;想看科技、航天、軍工,有哈工大航天博物館、哈工程的軍工博物館、船舶博物館、黑龍江科技館等。把博物館依據不同的主題,串成旅游路線,既可以增加特色旅游的內容,也會讓高校博物館得到更高的曝光率。
郭淑梅建議說,高校博物館要想爭取到國家的扶植,首先要自己重視博物館的建設、管理和運營,形成鮮明的特色。不但要展覽立體、手段豐富,還要多舉辦線上線下的主題活動,提高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可以發動師生,開發獨一無二的文創產品,與游客積極互動。此外,還要利用『互聯網+』做好數字化運營。畢竟,高校博物館代表著大學的軟實力,無論對外接待還是服務社會,都是給高校形象加分的一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