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東北網彩信手機報,移動發KTDBW到10658333,聯通發DBWY到1065566600,電信發DBWY到 10628999。
東北網手機版 3g.dbw.cn 搜索微信號dbwhlj關注東北網
松嶺岩畫群初露真容
2016年,大興安嶺松嶺區新發現勁松南線石壁岩畫、勁松西山岩畫和古源石林岩畫三處彩繪岩畫群,填補了大興安嶺彩繪岩畫在表現形式、岩畫內容、創作手法等方面的空白,是大興安嶺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好、數量最集中、內容最豐富的彩繪岩畫,其圓形帶光芒的『太陽神』、人形與動物的豐富組合等,均是黑龍江省首次發現,其研究價值令世界震驚。
飛龍山地質公園海拔高793米,距松嶺區址30公裡,公園歷經地質變遷而成茂密的原始森林,頗具生態之美。截至目前,公園裡發現岩畫近300幅,經省考古研究所專家鑒定為舊石器時代人類遺跡。
最初發現上述岩畫的是山上的工人,他們看到岩石上零星的紅色印記。伴隨著發掘工作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遠古語言』重見天日,往昔美好的人類畫卷逐漸鋪開。
李寶成是飛龍山地質公園負責人,帶領記者穿過路線坡陡的密林,攀爬陡峭的石林走到岩畫前,客串起『導游』向游客不遺餘力推介松嶺岩畫樂此不疲。據其介紹,飛龍山是岩畫數量最多,且最古老的岩畫集中地,松嶺岩畫的創作年代可追溯到1萬年以前甚至更早。
飛龍山山頂岩石形似龍頭。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這些岩畫多以紅色彩繪線條為主,處於人跡罕至的峭壁上,雖經歷過不同程度地風化,有些經模糊不清,但從這些紅色圖案中依舊可以感受到來自遠古的氣息。
觸碰著岩畫,就像打開一本畫冊。據介紹,先民選擇在岩石上作畫並非隨意而為,而是因為『巨石崇拜』。之所以有人類在這裡活動,應該是先人認為依山傍水,萬木崢嶸、古木參天,此地宜居。
岩畫,是在文字尚未出現的時代,人類溝通交流、傳遞信息的主要方式,也記錄生活——如戰斗、與子女嬉戲、舉行儀式,等等。於是,纔有了我們今天在岩畫中看到的:彎彎的月亮下,三五群人挽手跳舞,仰望著星空。
松嶺系列岩畫群的發現,初步證明了大興安嶺是孕育黑龍江乃至中國遠古文明的搖籃之一,是早期人類繁衍棲息之地,從而填補了黑龍江省早期人類歷史研究的空白。
松嶺區在飛龍山岩畫遺址區域設立臨時管護站,加強對岩畫的保護。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