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砥礪奮進的五年】從種得好到賣得好(現代農業)
2017-08-15 09:32: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方圓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無人機植保作業。盧偉力攝

  慶安縣技術人員查看寒地水稻生長情況。孟憲國攝

  大馬力農機聯合作業。張 偉攝

  黑龍江省生態良好、沃野千裡,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陳寶林攝

  人民日報8月15日訊 稻海金黃,田壟無邊。坐擁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黑龍江,是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後備基地,能產出全國1/4的商品糧,肩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被譽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龍江糧熟,天下豐足。2016年,黑龍江全省糧食總產1211.7億斤,繼續保持全國首位,實現『十三連豐』,在現代農業發展上勇立潮頭。

  糧食產量、糧食商品量均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農村勞動力人均產糧突破6噸,居全國第一;全省農機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高達95.05%,100馬力以上拖拉機保有量2.96萬臺;全省水稻智能催芽和大中棚高臺育苗實現全覆蓋;全省綠色食品認證面積、原料總量、銷售收入均居全國第一;化肥、農藥畝均施用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成績面前我們更要保持頭腦清醒』,黑龍江省農委負責人說,全省努力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兩大平原』綜合改革試驗,鞏固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和現代畜牧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延伸產業鏈條,推動傳統種植業向種加銷深度融合發展

  『總投資16億元的玉米深加工項目,填補了黑河地區玉米產業鏈深加工空白,在本地就能把玉米「吃乾榨淨」。』在北安象嶼金谷科技生化有限公司施工現場,工人們正乾得熱火朝天,技術總監李洪波說,接下來還有總投資5億元的大豆深加工項目、生產改性大豆濃縮蛋白項目等。

  『插根筷子就發芽』,說的就是黑土地的實力。如何把資源優勢變成產業優勢?

  黑龍江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強化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載體支橕,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三產深度融合,發展農業全產業鏈經濟。堅持總量調控、分布合理、守住環境底線的原則,培育壯大畜牧產業和食品加工業龍頭企業,推進種養結合、農牧一體。重點扶持新建存欄基礎母豬5000頭以上且存欄育肥豬5萬頭以上、年可出欄生豬10萬頭以上的產業鏈長、組織化程度高、牽動能力強的大型生豬項目,提昇畜牧業標准化規模養殖水平。以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為基礎,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全省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000家,實現銷售收入3100億元。

  調優種植結構,推動種得好向賣得更好發展

  『以前我只會種玉米,來了合作社,手把手教我怎麼種菇娘,不到半年就掙了一萬多塊。』在佳木斯樺川縣梨豐鄉繁榮村菇娘種植基地,村民韓鳳芹一邊在大棚裡除草,一邊興奮地說。繁榮村的村民,過去90%都種玉米,如今大部分已成種菇娘的能手。

  和繁榮村村民一樣致富的農民,正在龍江大地不斷湧現。脫離了種玉米的束縛,農民的路越走越寬。

  黑龍江加快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在保證糧食綜合產能不降低的基礎上,繼續調減玉米面積,發展鮮食玉米、馬鈴薯等作物,向結構調整要質量要效益。全省種植結構調整任務已落實到縣。

  『去年,全省玉米面積減了1900多萬畝,由於「一減」(減玉米)後邊跟著「七增」(增大豆、水稻等其他作物),糧食總產量基本沒有減,仍然保持豐年水平,』黑龍江省農委有關負責人說,玉米退出臨儲收購,市場價格由每斤1元錢減到不足0.7元甚至更低,玉米主產區和以種玉米為主的農民減收影響較大,但就全省而言,通過拓寬其他增收渠道,農民人均純收入仍實現了6.6%的增長,不僅打贏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第一場硬仗,也為全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積累了經驗、探索了路子。

  省農委在北京建設的黑龍江農產品銷售店,年銷售額突破6億元。省政府出臺《關於扶持標准化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建設的意見》,重點扶持建設一批『北菜南銷』生產基地,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等市在全國20多個省份建立農產品銷售旗艦店、專營店、社區營銷網點2000餘個。省級農業電商平臺——生態龍江網入駐合作社和企業1785家,全省各類農村電商主體發展到2.7萬家,交易額突破100億元。

  建設綠色農業,推動農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在五常市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合作社的有機水田裡,一群可愛的小鴨子漂游在茂密的秧苗之間,剛剛冒頭的野草,被它們踩在泥漿裡不見了蹤影。它們還不時吸食水稻葉片背部的蟲卵,糞便也被水稻吸收,待到抽穗時,水稻飽滿,鴨子肥美,二者皆成桌上美味。

  『魚稻』『鴨稻』『森林豬』『森林雞』……各類有機食品生產方式層出不窮。依托優良的生態資源,黑龍江穩步發展水稻、大豆和玉米等大宗作物基地,重點建設畜禽和水產養殖綠色有機食品基地,推廣面積達到30萬畝以上,培育出一批有特色、規模大、叫得響、信得過的綠色食品品牌。發揮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加強農業基礎和生態工程建設,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推進千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和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築牢綠色發展的生態屏障。加快億畝生態高產標准農田建設,堅持『農畜結合、種養循環、節本增效、綠色發展』,推進綠色生產方式。出臺《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加強黑土地保護,持續加大農業『三減』力度,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等資源得以綜合利用。

  目前,全省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產品2200個,抽檢合格率達99.7%。全省綠色食品省外銷售額超過千億元,產品遍布全國、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保證持續增收,推進農民創業蓬勃發展

  『隨著棚室蔬菜種植面積的擴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我意識到,要想讓鄉親們獲得更高的收入,必須在特色種植上尋求新的出路。』今年51歲的齊彩華,曾經是寧安市蘭崗鎮永政村的一名普通農村婦女,如今已經是一個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還擁有以自己名字注冊的商標『彩華100號』。

  農業興促百姓富。近年來,黑龍江深入挖掘農業經營效益,不斷拓寬增收渠道,優化收入結構,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鼓勵支持農民創新創業和勞動力轉移,深度挖掘農業多種功能,發展鄉村休閑度假產業,組織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參與品牌開發和市場營銷,非生產經營性收入比重明顯增加。

  全省將農民作為『雙創』的一支重要力量,編印《農民創業政策指導目錄》《農民創業100例》,開辦『新農人創業經』電視專欄,新建農民創業示范基地300個、創建農民創業園區100個。以村黨支部書記、農村經紀人和具有創業基礎的農民為主要對象,廣泛開展農民創業培訓,提昇農民創業本領,全年培訓創業型農民1萬人。截至目前,全省農民創業人數達120萬人,實現創業純收入230億元,帶動農民就業238萬人。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