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5日訊(記者 王忠岩 許諾 王原龍) 15日,由哈爾濱三五將軍文化博物館主辦的『中國·哈爾濱首屆東北抗聯文化周啟動儀式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抗聯將軍精神雙城論壇』活動,在哈爾濱市雙城區盛大啟幕。

王軍站在他建設的八十八旅紀念館前接受媒體采訪。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活動上,94歲高齡的抗聯老戰士李敏、抗聯老戰士王濟堂及抗聯戰士後代、開國將帥子女,以及抗聯將領周保中之女周偉、抗聯開國將軍朱光之女趙棣棣、李作鵬中將之子李冰天、李中權少將之子李洋、李兆麟長子李玉、楊靖宇之孫馬季民、趙尚志侄女趙戰利等將軍的子女、抗聯後代齊聚哈爾濱三五將軍文化博物館。

老戰士李敏上臺『傳播』紅色基因。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抗聯老戰士親臨現場承載半個世紀的紅色榮譽
活動現場,88歲的抗聯秘密戰線老兵、『普京勛章』獲得者王濟堂說起抗戰時期的崢嶸往事。王濟堂是抗聯城市地下斗爭史的見證人,同時也是早期公安戰線和中國解放最早的城市的見證人。1943年,年僅13歲的王濟堂加入抗聯哈爾濱秘密組,開始為中共地下黨組織做情報偵察工作,『潛伏』期間,他破壞敵偽鐵路,刺探情報,與日軍、偽滿警察周旋,保護抗聯。
王濟堂16歲時,還隨抗聯哈爾濱部隊參與了解放哈爾濱的基層警衛工作,他看押過戰犯溥儀,保衛過毛主席,警衛過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西哈努克親王、金日成和崔庸健等重要領導人。
老兵王濟堂在談到抗聯時期,同志董麗泉被日本特務逮捕後,為保護自己和其他抗聯戰士而受盡苦刑卻始終守口如瓶,最終犧牲時,王濟堂聲音哽咽,幾欲落淚。『東北地區抗戰其實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就開始了。堅持抗戰的14年裡,斗爭異常艱苦,原本3萬多人的東北抗聯軍,最後連同地下工作者,只剩下700多人。因此,抗日戰爭絕不僅僅是打了八年,前六年應該算上。』王濟堂說,今年,國家教育部下發函件,要求將現行教材中『八年抗戰』的表述改為『十四年抗戰』不僅是還原歷史的真實性,也是在圓抗聯老戰士們的夢。
『不要忘記,我們的抗戰是14年,這場戰爭是1931年在我們的東北開始的。』白山黑水間的抵抗者李敏活躍在此次活動中,她12歲就成為抗聯戰士,一切行動只為光復祖國。現年93周歲的抗聯老戰士李敏帶來了她成立的東北抗聯精神宣傳小分隊,多年來,他們身著當年軍服、臂戴袖標,遍訪抗聯戰斗過的地方,一路宣講抗聯可歌可泣的光輝歷史。老人們帶領著象征祖國希望的學生,高唱紅歌,為祖國的日益強盛縱聲歌唱。

抗聯老戰士李敏精神抖擻帶領隊伍走向舞臺。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此時,李敏更是即興唱起東北抗日聯軍時期宣傳抗戰歌:『共產黨,有主張,領導民眾把日抗,工人的武裝,一心上戰場,百戰百勝鐵的紅軍真頑強,如要收回我們東三省,全把日敵殺個精光。』
記者從多方了解到,關於中國『十四年抗戰史』概念,除史學界,最早為提出此建議而奔走宣傳者,是東北抗日聯軍老戰士、黑龍江省政協原副主席李敏。『我希望能傳承這段歷史,傳承東北抗聯的精神,我會一直堅持下去。能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段歷史,讓更多的人知道,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戰場上,曾經有一支與日軍戰斗了14年的部隊,這支部隊的絕大多數將領和戰士都犧牲了,但他們不屈的精神,和頑強作戰的勇氣將被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永遠的繼承下去。同時,把抗戰14年的光輝歷史寫進大、中、小學教科書,讓我們的下一代都能對此有所了解。』歲月流逝,年輕一代未必知曉這段歷史,寫入教材是至關重要的,讓青少年能夠勿忘國恥,勿忘歷史。
『紅二代』講述父輩崢嶸歲月
現任第四野戰軍後代聯誼會秘書長趙棣棣是抗聯開國將軍朱光之女,她講述了父親朱光7歲從山東逃荒到東北,參加了東北抗日聯軍。在此次首屆東北抗聯紀念日活動之時,作為抗聯後代心情十分激動。父親等抗聯英雄在艱苦卓絕的14年抗戰歷程中,堅守信念,不怕犧牲,形成了彌足珍貴的抗聯精神。時至今日,抗日戰爭勝利至今有70多年了,他們的榮譽和精神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磨滅。

抗聯名將王明貴之子王曉江。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王明貴之子王曉江今天也來到了活動現場,王明貴是東北抗聯的著名將領。王明貴1910年出生在吉林省伊通縣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在舊社會的剝削和壓迫下,為了償還地主階級『驢打滾』的債,1931年他決定來到黑龍江省湯原縣還債翻身,同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了侵華戰爭。1932年5月日寇的飛機轟炸了湯原縣城,戰火蔓延到松花江下游的湯旺河畔,並以武力佔領了湯原縣城。正當王明貴走投無路的時候,看到日寇入侵家園的慘景,他毅然決然地跟隨中國共產黨加入了『文武』抗日隊,拿起武器走上抗日救國的道路。不久『文武』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湯原游擊隊(這支武裝曾叫做『中國工農紅軍第33軍湯原游擊隊』)。從此,王明貴在黨的培養教育下,經過鋼槍鐵炮的磨練,變成了一名抗聯將領。
在湯原縣黑金河保衛戰中,日軍的一發炮彈在王明貴身邊爆炸,他的頭被炸傷,昏倒在地。直到解放後纔發現,父親的頭部依然殘留著幾塊當年日本侵略者罪惡的彈片。王曉江說,父親曾在書中寫到,戰爭是人類的災難,希望子孫後代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反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

參加活動的還有來自哈爾濱的小學生,從小感受『紅色文化』。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首屆東北抗聯文化周』具有歷史性裡程碑意義
哈爾濱三五將軍文化博物館館長王軍介紹,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東北抗聯結束了長達14年的浴血戰斗並最終取得了勝利。今天,選擇在8月15日這個時間點舉辦東北抗聯文化周活動,是對抗聯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此次來參加活動的將軍和抗聯後代都已有80多歲的高齡,他們從北京、河北等全國各地來到有『將軍的搖籃』之稱的哈爾濱市雙城區,參加此次東北抗聯文化周,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抗日戰爭時期,雙城是東北抗聯的主要活動區域和重要後勤供給基地,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民主聯軍前線指揮部就設在雙城。他們的父輩曾在抗日前線流血、犧牲。今天,他們回到這片黑土地,再次重溫抗聯歷史和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15日下午,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抗聯將軍精神雙城論壇召開,將軍後代代表、抗聯後代代表,以及黨史專家分別發言,旨在讓更多的人們了解這段紅色記憶,把黑龍江本土的紅色文化深入紮根到群眾中,並再次弘揚、發覺紅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