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備戰8月底開始的天津全運會,從6月份開始,黑龍江省摔跤隊就『上山』集訓,這山,是位於亞布力大鍋盔山上的省摔跤隊訓練基地。這期間,參加全運會古典式摔跤130KG決賽的幾位選手,在主教練王長生的帶領下奔赴俄羅斯,與俄羅斯國家摔跤隊進行了聯合訓練。7月上旬,全隊二十餘人又重新在亞布力集結,開始備戰集訓。

近日,記者前往亞布力,跟隨省摔跤隊進行了全運會前的探營。

目標:三名冠軍選手合力保住古典式130KG項目金牌
14號,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主任王長生,在天津督戰完牟海鵬在拳擊項目奪冠後,馬不停蹄趕回哈爾濱,15日一大早,就開車奔赴亞布力,上午九點,身兼省摔跤隊總教練的他,已坐在訓練場邊,開始觀看隊員訓練。
據王長生介紹,這次天津全運會的摔跤比賽,我省在古典式130KG這個項目中,有劉德利、聶曉明、徐龍生、孫永輝四個人進入16人的決賽圈。『因為一個項目一個地區最多只能報三個人參賽,我們就把孫永輝借給了江西隊。』他說。
古典式130KG這個項目,是我省的傳統優勢項目,已經連續拿了四屆全運會的金牌,其中劉德利一人就拿了三塊。與劉德利一同參賽的聶曉明、徐龍生,也是多次獲得全國冠軍的金牌選手,王長生強調,本次省摔跤隊的全運會目標,就是保住古典式130KG這個項目的金牌。『在大級別130KG這塊,我們省在國內,一直保持集團性的統治優勢。從1996年開始,一共拿了21個全國冠軍,並且連續拿了四塊全運會金牌,這是中國摔跤史沒有過的紀錄,其它省也撼動不了我們。』他說。

請來國家級裁判執法訓練課
全隊提前進入全運會模式

與王長生一同到亞布力的,還有國家級裁判員王堅。在劉德利、聶曉明、徐龍生、孫永輝四人進行分組對抗訓練時,他在一旁執法。一場訓練課吹完,他會與隊員一同探討判罰的原因,時不時提醒隊員注意一下技術細節。16日晚上,王堅又給隊員們進行了關於裁判判罰心理的講座。

王長生介紹,王堅是我省具有多次執法大賽經驗的優秀裁判,這次請他來,按照全運會的規則,嚴格判罰,目的是使隊員逐漸適應全運會比賽。同時,王堅關於裁判判罰的心理的講座,可以使隊員在了解裁判的心理後,抓住這些特點,打好比賽。『比如開始比賽30秒後,裁判就要判罰隊員是否有消極比賽情況。這個時候,隊員如果了解裁判員的心理習慣,就可以根據現場情況,看是否需要積極進攻,還是堅定防守,裁判要判罰你了,就要馬上進攻。』王長生說。
全運會古典式摔跤130KG項目決賽將於9月5號進行,我省摔跤隊將於本月24號下山,到哈爾濱進行調整。9月1日出發到天津,進行備戰。
劉德利
一堂訓練課體重輕6斤

作為連續3屆全運會的金牌選手,37歲的劉德利如今又重新走上賽場,為第四塊全運會金牌不停流汗的他,如今已成為中國摔跤史上的一段傳奇。
一堂訓練下來,劉德利坐在場邊不停地喘著粗氣,汗水滴滴答答不停地從身上落到地上,不一會兒,身下的地就濕了一片。訓練結束,劉德利站到體重秤上,刻度顯示:130公斤。而就在兩小時前,這個體重秤顯示他的體重是133公斤。
劉德利說:『我現在年歲大了,不像前幾屆全運會時,訓練結束,倒在床上就能睡著,現在訓練結束,要先治療、按摩,然後纔能慢慢睡著,體力恢復得慢了。說實話,支橕我打到天津全運會的,只有兩個字「堅持」。』
冠軍選手特灶吃飯
一天兩根海參加盤鮑魚

省摔跤隊的二十多名隊員,吃住都在亞布力的南極樓內。為了讓隊員們吃好,隊裡特意在當地請了一位國家一級廚師和一位面案料理日常飲食。一般隊員一天的伙食標准是60元,而參加全運會決賽的幾名選手的伙食標准,遠遠高於這個數字,他們幾個按照特灶准備。

一般隊員,一日三餐按照自助餐准備,劉德利、聶曉明、徐龍生這幾名隊員,單獨坐一桌,吃大廚為他們單獨做好的桌餐。這幾名『特灶』隊員,早餐,每人一根海參,中午每人一根海參外,還要加一盤鮑魚。每天都有燒排骨、醬牛肉、醬豬手等硬菜兒,還要加上一鍋用瑪卡、大棗、枸杞等煮好的湯。大廚手藝不錯,做的菜隊員都愛吃,但最愛吃的,還是茄子燉土豆、蘸醬菜這樣的黑龍江家常菜,每每都能吃到光盤。
為了保證飲食安全,隊裡的肉類原材料,都是從省體育局指定的供應點進貨,定期從哈市拉過來。每次進貨,都要留樣送檢。隊內嚴格要求隊員,一律不准外出就餐,防止在飲食上吃出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