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0日訊(記者許諾 王忠岩 陳顯春 霍梟涵)在嫩江源頭,邂逅大美松嶺。來到大興安嶺腹地松嶺區,綠色的南瓮河萬畝水面,煙波浩渺,景色宜人;擁有紅色精神的抗聯烈士紀念碑,莊嚴肅立在廣場中央;昔日貯木場忙碌的勝景雖已不在,但曾經千百個日日夜夜,兩輪寒暑交替,塵埃化為山上的黃葉,融入了茫茫林海;藍色的彩旗飄揚在大鮮卑祖源風情園,紅綠黃藍,多姿多彩的松嶺和曾經在松嶺生活過的人們一道留下了一片詩情,更有那些令人久久懷念的美好。

松嶺之晨。 劉萬明 攝
壯志林場位於松嶺區境西北端,沿著加漠公路驅車而上,沿石路繞山38公裡,就來到了勁松鎮壯志林場。老一代林場人用青春和汗水,將群山培育成綠水青山。
在壯志林場街頭轉角處的一家雜貨店,今年已78歲的老伐木工人王樹嶺在門口熱情迎接記者到來。他不到20歲就來到了大興安嶺,是壯志林場大會戰的第一批建設隊伍的一員。
『那時國家需要木材量大,晚上點起篝火乾,尤其是月亮最足的那幾天,幾乎是連軸轉。』這位曾任汽車隊副隊長的老林業工人,回憶起當年『會戰』情形時仍難掩興奮,『采伐主要在冬季作業,伐木工人十分辛苦,工作到半夜是常事,出汗多,天氣又冷,棉褲凍透了脫下後都能立住。』
王樹嶺說,大興安嶺最苦的就是開始這幾年。那時候交通不發達,住宿就住帳篷,渴了就吃口雪。但王樹嶺說,大家並不覺得累,也不說苦。回想起當年的伐木場景,王樹嶺從床上蹣跚而起,蹲在地下做起伐木動作,詳細講起了整個木材的運輸過程。
慢慢的,王樹嶺等老一代林業工人意識到,高強度的采伐使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停止天然林的商業性采伐已勢在必行。王樹嶺放下斧鋸憧憬新生活,和家人一起開了雜貨店,『不僅年年漲工資,生意也還算不錯,比老林子裡(砍樹)輕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