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1日訊 他從齊齊哈爾走出去,開創中國3D立體地畫先河;他四次刷新自己創造的吉尼斯世界3D立體繪畫最長、最大的記錄;他堅信成功沒有捷徑,天份佔1,努力則是1後面的0,10分的作品畫到今天,他畫的早已是心境與感受——
電話彼端的齊興華對第一個用幾句話來勾勒自己形象的問題,就表現出抗拒,他稱這個很難回答。這個習慣於用畫筆說話的『80後』對鏡中自己的影像描述只能簡單到『我就是個留著小胡子的男人。』一場以這樣不順暢的開頭進行的電話采訪被他用一個畫家獨特的比喻打破了僵局。
『3D畫法起初讓我最迷戀的是它的不可思議、以假亂真,創作手段讓人產生虛幻的感覺。畫得久了就產生了感情,這時它的好與不好都無關緊要了。』齊興華認為,普通人看到的3D立體畫只是狹義上的,3D畫的范圍很廣,是一種理念而非形式,他用專業語言講述理論與技法,卻說出『我畫一張撲克牌,它是平面的,並不立體,但在看到的人的眼裡這就是一張真正的撲克牌』這樣的話來。
履歷可一筆帶過 想象力天馬行空
齊興華,1982年出生於齊齊哈爾,一路平凡的長大,2005年,中央美術學院大四學生在北京大學的門前挖了個『坑』,幾條不屈的生命在『坑』中奮力向上攀爬,肌肉虯結,拼盡全力。這幅名為『漩渦』的畢業作品震驚四座,齊興華因此畢業留校任教。2009年,教授齊興華辭職成了一名職業畫家。
此時,游走於世界各地的齊興華仿佛開啟了外掛,『我先後畫了200多張3D畫,其中幾百平方米的佔了一大半,從題材內容到表現形式,我畫得酣暢,卻也到達了一個瓶頸。』在國外,見過外國人豎起大拇指稱贊,『畫得真棒!』也聽過外國人說,『這個中國人的畫沒有中國的味道。』欣賞贊嘆被齊興華自動略過,質疑的聲音則帶著警醒的意味。
當齊興華身上的符號黑龍江人到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再到中國人,身份的轉換竟為創作帶來意想不到的突破。『中式3D畫,源出傳統的水墨畫,我借鑒古人的灑墨技法,研究出潑墨的畫法。』中式的傳統畫風講究隨意與意境,不注重寫實,古人看到的山是綠色的,畫出來的卻是黑色的,重巒疊嶂,氣象萬千,聯想能力讓人嘆服。『把墨潑上去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想法,看著像啥就畫啥,一種是有想法的潑,怎麼畫就怎麼潑。』想象力是可以天馬行空的,而類別畫創作則隨心所欲。『一段時間,我迷上了畫龍,曾對人說過,我要在世界各地畫上100條龍。』齊興華構想是:讓筆下的龍龍騰四海,在畫了近40條後,他就暫時放下了。『不是不畫,是不急著畫。』傳說先畫龍後點睛,龍就能破紙而飛,但齊興華畫龍第一筆畫的就是眼睛,因而他的龍睜開眼就有了生命。
王子拋來橄欖枝 作品傳世互聯網
中東的迪拜,是一座引人矚目的城市,因為這裡不只有錢還有文化。每年二月到四月間,迪拜就成為全世界藝術家們的天堂,Sikka藝術節、迪拜設計日、攝影展、風箏節、3D畫布藝術節。在2017年迪拜的3D畫布藝術節上,齊興華第二次現身。『去年參加藝術節的作品叫「秋千」,我畫了迪拜人最為喜愛的禽類鷹隼和中國的國寶大熊貓。』迪拜3D畫布藝術節主辦方負責人評價齊興華的作品為欺騙你雙眼的3D畫,看了會讓人們開始懷疑,到底哪些是真實,而哪些又是幻覺。
媒體和各大社交軟件轉載並關注的焦點都放在迪拜王子親自邀請齊興華為其創作畫作上面,『我把這事兒當作來自他人對我作品的欣賞,僅此而已。』此時,齊興華創作腳步開始向國內延展,『對於3D畫、街畫,國內的認知與接受還在起步階段,達到欣賞喜愛的程度或許要很久。』在國內街頭、建築上作畫的齊興華經常被人直接喊成『那個人』,開口就問『你畫一個這樣的多少錢?』一些人缺乏對藝術的了解與尊重讓齊興華感覺很糟糕。
開拓者的窘境,讓齊興華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他的作品開始出現在全國各地,『騙』過了所有人的眼睛。『畫畫的人有種習慣,就是喜歡用陌生人的視角看自己的作品。』本月15日,題為『我們也曾經戀愛』的水墨壁畫剛剛在北京夢秀階梯美術館完成,隔兩天再來的齊興華以為撞見了一對情侶在親吻,竟被自己的畫嚇了一跳。
作為職業畫家,齊興華看待事物的眼光也是多面的,他不愛別人給他貼標簽,卻更喜歡人們最初給他的稱謂『黑龍』,因為他來自黑龍江,那纔是他正確的代碼。關於『是否在意作品不能傳世』的問題他頗不贊同這種提法,『這是個互聯網的時代,藝術載體早就多元了,我的作品通過電子媒介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這比被某個人收藏把玩、難見天日的情況強太多了。』齊興華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