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貧還得靠產業》東北網記者探訪百義村。
東北網8月21日訊(記者 陳顯春 王忠岩 李逢時) 百義村,系海倫市百祥鎮下轄村,海倫河從村南緩緩流過,村莊因水而靈動。
『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
海望路從百義村中穿過,村莊乾淨整潔,花草點綴,綠樹成蔭。
這個充滿田園詩情畫意的村莊,便是駐村第一書記郭雲東工作的地方。2016年3月,海倫市精神病人療養院信息科科長郭雲東帶領同事李健和邵帥來到百義村駐村,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包扶貧困戶,配合村『兩委』班子對貧困戶進行精准識別,制訂『一戶一策』幫扶措施等等,這些是隊員們的日常工作。

百義村多層住宅樓。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邵帥是工作隊唯一女性,剛駐村時,孩子剛30個月,想孩子偷偷的哭,但工作從未受到影響。
村裡一間朝陽的樓房,是工作隊的宿捨,邵帥住在二樓。一樓兩張簡易的床是郭雲東和李健的,床下整理箱裡滿滿的換洗衣物;這間房,一個餐桌,三把椅子。也是大家的簡易餐廳。
駐村工作隊為百義村安裝天眼工程,還投資6萬元安裝村無線廣播,為貧困戶購買2800只鵝雛,解決貧困戶小菜園蔬菜銷路等等。

村辦環保能源燃料企業。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海倫市精神病人療養院系省民政廳直屬單位,7月19日,省民政廳領導到百義村調研後,決定興建一座1300平方米的醫養結合服務中心,收養附近4個鄉鎮75歲以上老人70人,以此解決農村老齡化嚴重的養老問題。

村民李連海在自己的小菜園裡精心打理。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駐村工作隊包扶貧困戶李連海,優先安排到村生物質燃料有限公司務工,每年能收入3萬餘元,自家小菜園、小牧園收入2000多元,再加上村裡光伏電站分紅2000元,全年收入近4萬元,確保今年年底脫貧。
海倫市委書記王學斌說,該市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出臺了《全市定點幫扶『兩個全覆蓋』實施方案》,省、綏化市、海倫市駐村工作隊都實行了第一書記、幫扶部門、鄉鎮推進組『三位一體』駐村工作機制。采取『1帶N』模式,擴大駐村工作隊履職范圍,實現了243個村駐村工作全覆蓋。3886名包扶責任人,采取一幫一、一幫多等形式,對所有貧困戶實現了包滿、包嚴、包准『全覆蓋』。
7月22日,省委書記張慶偉到百義村調研,看望駐村扶貧工作隊時深情地說,駐村工作很重要、很辛苦,希望你們在『接地氣』中得到歷練、增長纔乾,與群眾心貼心、心連心,擰成一股繩,找到長期穩定脫貧的路子,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
『扶貧還得靠產業』
百義村現有3自然屯、4個村民組,經過重新精准識別,全村現有貧困戶72戶171人。
百義村黨支部書記邵丙順帶領記者參觀了村生物質燃料有限公司和光伏發電站。這兩個項目在扶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邵丙順介紹,生物質燃料有限公司利用秸稈轉化成清潔能源,公司優先安置8名貧困人口常年務工,每人年收入3萬元,並吸納10名貧困人口季節性務工,人均每天收入100元,每人年收入1.2萬元。此外,該項目已通過公開競標發包給自然人管理經營,每年向村集體交納10萬元承包金,在脫貧攻堅期間內,對全村171名貧困人口進行效益分紅,人均580元。
目前,百義村已有140戶安裝使用生物質供熱鍋爐。鍋爐研發企業海倫市利民節能鍋爐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漢傑說,生物質供熱鍋爐每年可為農戶節省600元生活成本,等於間接為村民省下600塊錢,算是為扶貧出了一份力。

百義村光伏發電站已並網發電。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百義村光伏發電站於今年6月27日開工建設,目前已並網發電。該項目年可實現收入39.75萬元,扣除經營維護成本、投資成本、銀行利息後,收益面向所有貧困戶分紅,戶均年增收2000元。
光伏發電具有受益面廣、受益期長和穩定性好、可持續性強的產業特點。海倫市今年在建光伏發電項目19個,裝機總容量5.1兆瓦,年發電量612萬千瓦時,年可實現銷售收入538萬元,現已成為海倫十大扶貧產業之一。
產業扶貧從長遠來講,可持續發力,保障村民收入穩定。除上述產業外,百義村現有水田5500畝,擁有水稻加工、收儲、銷售企業2戶,通過采取『企業+基地+電商+貧困戶』發展模式,企業與貧困戶有效對接,帶動貧困戶脫貧。金利米業以每市斤高於市場價5分錢,收購貧困戶手中的水稻,帶動貧困戶83戶,戶均增收1000元左右。

百義村的低保社區。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正在建設中的百義村幸福大院,采取公租形式,可安置15戶貧困家庭集中居住。幸福大院根據貧困家庭經濟狀況,實施動態性監測管理,實行受助家庭脫貧退出住房保障機制,實現安居住房循環利用。貧困戶蔣立雙現在居住的房子是村裡幫忙找的,待幸福大院完工後將搬進來居住。
農家小菜園,脫貧好幫手。海倫市委書記王學斌說,該市號召幫扶責任人采取私人訂制、幫產幫銷等方式,與全市貧困戶的1.5萬畝『小菜園』對接,僅此一項可讓每戶貧困戶增收近1000元。此外,海倫還打造5000多個『小牧園』,僅包扶責任人投放『小牧園』的鵝雛就達13萬多只、仔豬2000多頭。『兩園』活了,包扶乾部吃上綠色有機蔬菜和原生態畜禽的同時,貧困戶切實增收了。

貧困村民在村辦環保能源燃料企業工作。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現在的百義村,村有企業,住有樓房,休有廣場。在這裡,凡是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不缺務工賺錢的機會。邵丙順告訴記者,到今年年底,全村80%的貧困戶全能脫貧,剩下的無勞動能力人群,政府將采取低保金、慰問金等保障性扶貧方式,確保他們『兩不愁、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