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伊春
搜 索
伊春轉出『綠色發展』新路徑 充分發揮綠水青山資源優勢
2017-08-24 07:50:3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譚迎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8月24日訊 行走在林都伊春綠水青山間,觀林海、看松濤、賞百花,『天然大氧吧』讓游客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在綠色發展的轉型期,伊春加大對綠色資源的挖掘,栽植木耳、飼養野豬、開發旅游,林區職工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林下『生金』 特色種養成『氣候』

  近日,『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看龍江』采訪團走進伊春,在滿目蒼翠的綠色掩映下,漸成『氣候』的特色種植養殖讓林區的林下產品成為綠色廚房的『上等食材』。

  無林可采,有林經營。停伐後,林區人把目光轉向林中,開展棚室蔬菜及食用菌種植,尤其是發展黑木耳棚室吊袋立體栽培,收益倍增。上甘嶺區溪水經營所的下崗職工侯勝磊就嘗到了種植黑木耳的甜頭。他說,從4月份種植掛袋木耳,三個棚已產出木耳3000多斤,預計今年收入可達3萬元。從前一家三口伐木一年,收入僅有1.6萬元。除此之外,侯勝磊還經營著食雜店和農家樂,『雖然工作比以前更累,但是收入增加了,乾勁兒也更足了。』侯勝磊靦腆地說。據了解,僅溪水經營所今年26戶人家就種植木耳180萬袋,預計收入可達到292萬元。

  走進烏馬河區西嶺林場茂密的森林中,膘肥體壯而又悠然自得隨處奔跑的黑豬不時出現。寶宇集團牧業有限公司散牧場負責人滕繼義介紹,『森林雪豬』采用『仔豬工廠化繁育,育肥林下放養,輪牧生產』的獨特養殖方式,每一批豬都要在深林裡面放養3~5個月,這樣能夠清除保育期間的藥物殘留。目前公司擁有『森林雪豬』放養場40多萬公頃,建有3個『森林雪豬』養殖基地,152個林下放養場。2017年計劃存欄10萬頭,出欄7萬頭,實現銷售收入2.7億元。

  向林中轉,釋放林地生產力,伊春『紅藍黑白+林藥+林畜+林菜』優勢產業鏈條不斷延伸,今年投資25億元,確定市級以上農業、林下經濟項目42個,多數項目正在緊張建設中。

  念好山水經 『林轉游』轉活林區

  被譽為『中國林都』的伊春空氣中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高達2萬多,是理想的大氧吧。在轉型攻堅戰中,伊春以創建『全域旅游』為理念,實施『旅游+』計劃,規劃建設一批特色小鎮、旅游山莊,形成了中高端旅游度假村和全域旅游齊頭並進的發展趨勢。

  『我們度假區瞄准高端旅游市場,主要以客戶體驗為主,給游客配備「管家」貼心服務,不斷為客戶制造服務驚喜,開業一個月來接待3000多名游客。度假區為伊春林業轉型帶來的最大價值的就是林區職工觀念的轉變,有了服務的意識和掙錢的想法,纔能生發出好點子乾成事。』烏馬河區養溪谷寒溫帶度假區的總設計師馮顏斌頗有感慨地對記者說。養溪谷推出的BBQ燒烤及管家服務模式,吸引了不少年輕高端消費群體。

  漫步在『鎮中有景、景中有鎮、鎮景相容』的金山屯文化特色小鎮,遠處青山碧綠,山間縈繞著水汽,近處碧波蕩漾的湖水,微風吹過,層層漣漪讓人心醉。今年,金山屯區各景區人潮湧動,賓館酒店持續爆滿,截至7月末接待游客58萬人次,收入近4億元。

  『林轉游』轉出好效益,過去林業生產的主戰場,如今變成流金淌銀的『聚寶盆』。今年上半年伊春接待游客445.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5.7億元,增幅分別達到21.8%和18.6%。

  拓寬致富路 林區人幸福感倍增

  林畜、林農、林游齊頭並進,農家樂、養生院、家庭旅館遍地開花,林區職工腰包越來越鼓,幸福感倍增。

  中午時分走進甘嶺區溪水經營所普通林區退休職工劉養順家的『養順農家院』,用餐游客滿門。『一中午已經接待6撥客人了!』『花衣大媽』一邊用圍裙擦著臉上的汗水一邊說。劉養順家是去年習總書記到黑龍江考察調研到的第一站,一年來『養順農家院』的生意紅紅火火。『我家半年就收入十多萬元。以前林場的人都去外面找生活出路,現在林區的生活一天天變好,許多人重新回到林場發展,這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說起現在的生活,64歲的劉養順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據悉,獨具特色的『溪水農家院一條街』今年經營數量已達到12家,預計實現產值95.8萬元。

  烏馬河區的林場經營所建起了12家農家餐館,建成了『美食一條街』,這些餐館的負責人和員工都是從前的林場職工。山裡人飯莊的老板徐俊彬曾是烏馬河經營所的所長,他說餐館所用的大部分食材都取自當地森林豬飼養基地、蔬菜基地、木耳基地等,綠色安全。

  『轉』字為先、『乾』字當頭,伊春林區職工向山水要效益,向林中要財富,打生態牌走特色路,轉出了綠色轉型發展的新路徑。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