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24日訊 電話聯系上王承旺時,他正趕往第十二屆黑龍江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的布展現場,要把陪他走南闖北的藍色摩托『泰內雷』放在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的展位中。

年過半百的王承旺是《黑龍江晨報》的記者,攝影圈內的人親切地叫他『老旺』。在第十二屆黑龍江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現場,中國56個民族的照片在2米寬、3米長的展板中呈現,一個個純真而質朴的笑臉,讓你忘掉塵世的喧囂。鏡頭下的他們,燦爛如花,而鏡頭前的王承旺,為了拍攝56個民族,足跡遍布中國,嘗遍酸甜苦辣。
小時候,老旺喜歡和父親一起拿著相機記錄生活的點滴。長大後,老旺拿著相機行走在祖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拍遍了全國56個民族。2001年,老旺騎著摩托車去西藏旅游,碰上一個外國人問路,外國人用不太熟練的中文問他一個字怎麼念,這個字難倒了老旺,後來他纔知道,那是?族的『?』,一個南方的游牧民族。這尷尬的經歷,讓王承旺輾轉難眠。『從小我們就知道有56個民族,但有誰能叫出所有民族的名字呢?』作為攝影記者,每個人都夢想著擁有自己『專屬』的主題攝影,想起尷尬的經歷,王承旺萌發了拍攝56個民族照片的想法。
2005年,時任《生活報》攝影記者的王承旺與另外一名同事一起,第一次踏上拍攝56個民族的征途。2010年,他再次走上56個民族的拍攝之路,盡量選擇不一樣的路線彌補此前的遺憾。2005到2017年間,老旺先後5次走遍中國拍攝56個民族,自費上百萬元,拍攝圖片多達六十餘萬幅,出版了3個攝影集,他是中國唯一一個先後4次到過56個民族聚居地采訪的新聞記者。
這麼拼是為什麼?老旺的想法很簡單,『「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我希望用相機記錄時代變遷中各民族快要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跡。』
一路前行,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浪漫,王承旺曾獨自行車走過一兩個小時都見不到人影的大西北;經過西藏,擔心妻子適應不了高海拔,他經常半夜醒來確認妻子是否安然無恙;川藏公路上險些出交通事故;狹窄的盤山道上遇到塌方,『懸崖邊』上半小時倒車500米,連續幾天斷糧吃不上東西……這些經歷,在老旺心裡並不是『苦』,而是人生難得的珍貴體驗,『若不是拍56個民族,我一輩子都不會來到這些地方。我們所到之處多是一些偏僻的地方,所有的景區我都不去,我一直認為最美的風景是在路上。』
12年間,老旺見證了少數民族生活的變遷,也收獲了他們珍貴的友情。少數民族的淳朴、好客、單純給他留下了深深的感動。『我去的地方大多是比較偏僻的地方,經常是到了晚上纔可以找到一個村子落腳,不管有多晚,村子裡的人都會十分熱情地給我們提供幫助。』最讓他感動的是,『有時候在村子裡逗留多天,吃、住都在村民家,白天他們下地乾活,讓我們在他們家裡休息,對我們完全沒有戒心,只把我們當作自己的家人。』
時代的變遷,讓少數民族傳統與文化不可避免地面臨消亡的挑戰。對此,王承旺也深有感觸,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呼吁更多的人關注56個民族,呼吁政府能夠對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傳承加以扶持,多建造民族博物館,讓後人們至少在博物館中還能看到這些民族傳統文化。
文博會期間,老旺將攜自己2010年的作品集《和諧中華大家庭——一個媒體記者鏡頭下的56個民族》現場簽售,還將舉辦交流會分享他幾次在路上的心得、感悟和體會。老旺的世界,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