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8月25日電 過去,乘車走過黑龍江省鄉間,道路兩旁成片的玉米地隨時可見。現在,這種情況卻有了改變。
8月初秋,正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黑龍江省果實漸熟、豐收在望的時節,記者時隔多年再次來到通河縣采訪。
一路上,印象裡遍布田野的玉米難覓蹤影,一畦畦映著藍天白雲的水稻田、一些不知名的經濟作物不時『闖』入眼簾。
『這幾年通河縣玉米種植面積減少了4/5。』縣農業局局長姜貴文指著眼前的莊稼地說。隨著國家取消東北玉米臨儲政策,通河縣瞄准市場,按照水田調『優』、旱田種『特』的思路,引導農民調減玉米,調『綠』水稻,調增榛子、辣椒、中藥材及雜糧等經濟作物,增強有效供給。
富林鄉農戶鄭民嘗到了結構調整帶來的好處。他先後種了200多畝榛子,其中一半已經是成林。『種榛子比種糧好處多,省勞力,收入高。』他說,榛子樹一畝純收入上萬元,是種玉米、大豆等傳統農作物的十幾倍。
『我們的結構調整不是盲目跟風,而是找准市場發力。』通河縣委書記劉長河說。
劉長河拿榛子舉例說,全國榛子人工栽植面積僅75萬畝,缺口大。通河縣結合氣候、土壤等條件,繁育推廣了新榛子品種,全縣榛子種植達10萬畝,成為富民的立縣產業。
由於榛子樹第三年纔結果,種植前期農民有壓力。農技部門進行了榛子套種辣椒、藥材、木耳等嘗試,榛子沒結果前靠其他農作物增收。如今,套種成了通河縣農業結構調整的一大特色。
樺樹村王龍等3戶村民承包數百畝耕地,改種經濟作物後,他們把板藍根、黃?、吐絲子等藥材與榛子套種。雖然前兩年榛子樹沒結果,但套種的藥材每畝地仍有純收入1300多元。
目前,通河縣約70%的土地進行了種植結構調整調優。全縣220萬畝耕地中,綠色水稻種植已突破100萬畝,有機水稻10萬畝。過去微不足道的經濟作物面積佔比增至1/4,玉米面積已不足10萬畝。
發生在通河縣的變化是黑龍江省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的縮影。繼去年調減近2000萬畝玉米後,今年全省按計劃再調減1000萬畝玉米。
『以前農民常為不知種什麼發愁。』通河鎮副鎮長武繼成說,現在不光瞅准了市場種地,還延長了產業鏈。
在位於通河鎮的長福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記者看到,身著白色工裝的工人正在生產線操作。油剁紅椒醬、山核桃爆辣椒醬、鹿肉山野菜醬等20多種產品源源不斷生產著,新研發的榛子產品也將上市。
長福公司總經理林長福說,辣椒雖小但背後連著加工廠,農產品深加工後不僅能賣出去,更賣出好效益。投產僅兩年,公司產值超過4000萬元,一系列產品走入了大型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