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5日訊(張傳文 記者 趙亞東 王春穎 莊園) 近年來,八五三農場在『六五』普法工作中,積極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把培育法治文化作為推進企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有力地促進了農場經濟社會協調發展。2016年,農場預計實現生產總值25.8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萬元;獲得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平安農場』稱號。

『六五』法治宣傳教育。
加法:築牢法治文化基礎建立『法制+治場』新格局
農場堅持頂層設計的方式,大力弘揚法治文化,將法治文化建設工作融入於全年重點工作當中,依拖『點+線+面』權責管理、『人+財+物』科學配比、『上+中+下』量化實績三種模式,構建起依法治場新機制。
農場堅持『點+線+面』的權責管理,以依法治場領導小組為工作出發點,以普法依法治場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為工作開展線,以農場、管理區、作業站作為普法依法治場的工作落實面。堅持實行『人+財+物』科學配比模式,根據法治文化建設的工作實際,合理選配『一職多能』的工作人員,將『法治文化』建設和『平安農場』創建工作經費列入農場財政預算,專款專用。五年來,累計投入資金300餘萬,安裝了電子監控攝像頭3004個,設立了宣傳圖版110餘塊,投入了培訓教育費用5萬餘元,舉辦了各類法治培訓班20次,培訓人員2800餘人次,投資200餘萬元改建了法律便民服務站。堅持實施『上+中+下』量化實績模式,農場黨委完善領導乾部工作實績目標管理考核細則,將法治文化建設列入其中;把領導乾部學法、用法和依法辦事列為年度述職報告的重要內容,作為年度考核、鑒定和獎懲的重要依據;完善並實施了《領導乾部法律知識考試考核制度》、《年輕和後備乾部法律知識學習培訓制度》。

居民普法活動。
乘法:營造法治文化氛圍共享『普法+文化』大蛋糕
農場在法治文化建設中,注重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宣傳格局,利用新媒體、新陣地實現法治文化的多角度塑造和多終端呈現,著力打造具有農場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
農場不斷推進『法治空間』建設,打造了『法治學校』、『法治課堂』等普法宣傳活動的物質空間,同時構建起依法治場QQ政務群、雁窩島法律服務站微博、雁窩島法律服務之家微信公眾平臺等網絡空間。通過講座、培訓等實體平臺或網上答疑、涉法私聊、常識共享等虛擬平臺進行組合排列,創新了普法宣傳的形式,擴大了法治文化的受眾面。農場成立了7個『法治學校』,參加學習人數達30000餘人次,參學率達95%以上。累計為職工群眾開展與職工群眾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教學活動90餘次。
農場積極挖掘自身的法治文化資源,打造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長廊、法治文化街區、法治文化樓道等具有場法治文化品位的法治文化陣地。建立了第五管理區天鵝島法治文化樓道,場直社區第四居民委法治文化長廊、完善了第四管理區雁窩島法治文化街區、豐富了第三管理區法治文化小區,建設了法治文化廣場2個。開展了法治文化廣場演出9次,發放了宣傳單30000餘張。
此外,農場將法治文化融於雁窩島文化之中,著力建設集紅色軍旅文化、新時代移民文化、黑土文化、特定時期知青文化等先進文化元素於一體的法治文化,形成雁窩島法治文化建設品牌。

清河中學開展學生普法活動。
除法:豐富法治文化內涵開創『法律+治理』好局面
多年來,農場將法治文化建設與社會維穩綜合治理相互融合,借助多種主題實踐活動,實現法治與社會治理的相互補充,為法治文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農場將『平安農場』創建融入到農場的『法治文化』建設當中。在公共場所設立了以法治文化為主題的『平安農場』宣傳牌匾70餘處,開展了以法治文化建設為主題的『平安農場』新市民教育培訓活動30餘次,利用農場農貿市場、各大超市門前,開展各類『法律廣場』、『法律大集』活動60餘次,解答法律諮詢3300餘人次。
為充分發揮法律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三級人民調解組織上下聯動,積極開展各類信訪事件、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活動。五年來,農場民調組織共排查調處矛盾糾紛1200餘件,其中鄰裡、婚姻家庭糾紛906件,債務、經營合同、損害賠償等糾紛138件,拖欠農民工工資36件,道路交通事故糾紛54件,調解成功率達97%以上。
2012年以來,農場在大力完善社區居民自治體系的基礎上,采用『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按照管轄范圍、居住人口、治安狀況、普法條件等情況,將全場劃分為13個社區網格,139個居民小組,成立了一個社區管理服務站,形成了各網格相互銜接的社區綜合服務管理網。每個網格組有一名社區乾部專職負責,並將轄區內片區民警、治安員、矛盾糾紛調解員、普法宣傳員、協管員,居民小組長全部納入網格工作組,推進了社區實現分片包乾、設崗定責、服務到戶的工作目標,切實增加了農場的管理服務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