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興安嶺
搜 索
大興安嶺探索生態補償新路徑 將森林碳匯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2017-08-26 14:12:52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閆捍江 劉大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8月26日訊 盛夏時節,有天然氧吧之稱的大興安嶺茫茫林海中,活躍著一些林業森調人員,他們從南到北開展更新造林、森林經營的面積、樹種、株數、林齡、樹高、胸徑等相關林分因子的森林調查和數據采集工作,為林區發展碳匯產業項目建設提供精准數據。

  抓機遇探索新路徑

  自國有林區全面停伐後,大興安嶺地區抓住國家正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的機遇,積極開發森林碳匯項目,探索生態補償新路徑,科學有序開發,努力將森林碳匯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過去靠木頭賣錢到林業碳匯交易換錢,林業碳匯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地區碳匯管理部主任劉繼明告訴記者,為准確掌握底數,2016年全區各地相繼成立了林業碳匯本底調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普查方案。調查數據顯示,全區2005~2016年更新造林總面積達35萬公頃,森林撫育130萬公頃,這將為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建設提供數據支橕。

  經監測計量,大興安嶺地區目前森林年碳儲量達1500萬噸,發展林業碳匯產業前景十分可觀。

  『目前經過試點探索和實踐,我們實施的林業碳匯管理和推進項目建設均取得了較好成績,走在了全國林業系統的前列。截至今年3月末,在全國已審定公示的98個林業碳匯項目中大興安嶺佔有4個項目,在已備案的12個林業碳匯項目中,大興安嶺也佔有2個。已備案的項目可以說上市交易指日可待,屆時大興安嶺就可以把無形無價的森林生態資源變成有形有價的「生態產品」,實現碳匯經濟效益反哺林業生態建設,促進林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劉繼明說。

  項目開發試點先行

  作為大興安嶺地區探索碳匯產業發展『第一個吃螃蟹的』,圖強林業局將符合要求的火燒區人工更新造林申請自願減排項目進行開發,項目再造林總規模為74499公頃。為盡快入門,適應項目開發的需要,圖強林業局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赴北京、深圳、香港等地取經學習,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前來培訓,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流程的難關。經過近3年的艱苦努力和大膽實踐,去年5月12日,圖強林業局碳匯造林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備案。同年10月20日,他們的碳匯造林項目監測報告又在中國自願減排交易信息平臺備案公示。10月下旬碳匯造林項目完成了DOE碳量核證的外業工作,今年3月DOE完成了碳量核證報告,可以說目前項目距離上市交易只有一步之遙。

  值得一提的是,圖強林業局在獲得國家發改委碳匯造林項目備案通知書後,以40萬噸碳匯量為質押授信,從農村商業銀行獲得全國首單林業碳匯質押貸款1000萬元,開創了全國林業碳匯金融產品創新的先河。

  『這筆貸款資金主要用於林業生態建設和林下經濟及旅游業發展,此事件被評為2016年中國綠色碳匯十大事件之一,碳匯質押貸款的發放,不僅拓寬了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建設融資渠道,而且為我們發展林業碳匯產業注入了信心和動力。』劉繼明說。

  試點的成功,為林業碳匯產業發展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隨後大興安嶺地區精心謀劃,整體推進,在十八站林業局、松嶺林業局和西林吉林業局實施了碳匯造林項目開發工作,目前十八站林業局碳匯項目已完成國家備案,松嶺和西林吉林業局碳匯項目已在中國自願減排公共信息平臺公示,正在走審定程序。加格達奇、新林和阿木爾林業局森林經營項目PDD設計已開始編寫,其他縣區局也全面啟動了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工作。

  科技引領加快轉型

  為加強科技支橕,在探索提昇碳匯林業科技水平、提高碳匯林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大興安嶺積極著手引進國內外林業建設和管理先進技術,加強碳匯林業的科技支橕。

  2015年大興安嶺地委將森林碳匯業確定為林區六大產業之一,地委、行署就林業碳匯工作專門提出了具體要求:『要以2017年國家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為契機,搶佔林業碳匯產業發展先機,加快推進各縣區局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建設進程,盡快實現林業碳匯經濟效益,為全區經濟轉型昇級增添強勁的動力。』

  2016年下半年,為推進碳匯產業發展,地委、行署相繼召開林業碳匯產業專題座談會和產業推進工作會議,要求各縣區局加快林業碳匯項目建設步伐,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促進了林業碳匯產業健康發展。

  作為大興安嶺碳匯產業發展部門主管,劉繼明對這項產業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他說,大興安嶺具有堅實的產業發展基礎優勢,天保二期工程實施後,大興安嶺森林經營步伐不斷加快,截至2016年末,累計完成人工造林、補植補造和森林撫育面積160多萬公頃,到『十三五』期末,森林經營總面積將達到300多萬公頃。應該說作為國有林區,大興安嶺地區在森林經營、隊伍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綜合管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為林區實現林業碳匯經濟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