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雙城)現場會上,省農委主任王金會為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介紹我省秸稈處理技術。蘆楚涵攝

現代化大農機聯合作業收割水稻。記者高明攝
黑龍江日報8月27日訊作為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區,長期以來我省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近5年來,全省糧食總產量、商品量、調出量始終保持全國第一,成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一塊『壓艙石』。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對黑龍江發表了兩次重要講話,明確提出黑龍江要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省發展現代農業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提供了科學遵循。
近兩年,全省農業戰線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主基調,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在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穩定提昇糧食產能,當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基礎上,突出抓好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黑龍江有明顯供給優勢、市場有旺盛需求、適銷對路有競爭力的農產品生產,努力提高單位資源產出效益,厚植現代農業發展新優勢、培育新動能,不斷夯實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物質基礎,有效推動農業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發展。
廣袤的黑土地上,永遠不變的是一塊塊沃野良田,與之對接的,卻是變化莫測的市場和不斷提檔昇級的消費需求。如何抓住市場的牛鼻子,從供給側發力調結構,讓黑龍江珍貴的農業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變成真正的市場優勢、競爭優勢,變成農民沈甸甸的收入,農業大省努力探索,大膽實踐,拿出了獨具特色的龍江答卷——
圍繞市場導向調。深入研究全國不同區域的市場需求,針對不同群體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確定不同農產品的目標市場和目標人群,用市場效益吸引種植結構調整,實現以銷促產。圍繞供給南方市場,把發展蔬菜、鮮食玉米、食用菌等特色作物作為種植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省政府出臺《關於扶持標准化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建設的意見》,突出機制創新,轉變發展方式,采取財政擔保、貸款貼息的形式對綠色蔬菜標准化生產基地重點扶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昇集約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數據顯示,2017年全省大宗蔬菜總播種面積達到518萬畝,同比增長14%,其中設施蔬菜播種面積140萬畝,同比增長8.9%。食用菌、西甜瓜、鮮食玉米、馬鈴薯、中藥材播種面積分別達到70萬畝、85萬畝、122.8萬畝、363萬畝和66.5萬畝,同比分別增長3.1%、3.7%、164.7%、12.4%和52.5%。
圍繞政策取向調。適應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新形勢,發揮惠農政策引導調結構『指揮棒』和風向標的作用,在鞏固提昇優勢區產能的同時,適當調減冷涼區和農牧交錯區等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積極推廣米改豆、米改麥、米改雜、米改經、米改飼等種植模式,把『糧倉』變為『糧倉』+『肉庫』+『奶罐』。近兩年,全省以四、五積溫區為重點,落實500萬畝耕地輪作試點,調減玉米面積近3000萬畝。根據今年國家調低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著力提高水稻特別是三積溫區水稻品質,不進糧庫進市場。召開首屆優質大米品種品評會,評選出『龍稻18』、『松粳22』等10個優質水稻品種,其中適合三積溫帶生產的優質品種3個,重點在三積溫帶2861萬畝水田推廣,全省優質水稻超過4000萬畝。
圍繞發揮優勢調。立足全省地域遼闊,自然資源稟賦迥異,適於發展多樣性農產品的特點和優勢,科學劃定和創建現代農業『三區』,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增加特色農產品供給,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特別是發揮『黑土、淨土、凍土』的優越生態條件,順應綠色消費浪潮和消費結構昇級,大力發展綠色有機食品,推動農業生產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加快黑龍江大糧倉向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轉型昇級。在全國首次大規模、系統化修訂綠色食品地方標准,共修訂糧食、蔬菜、瓜果、畜禽、水產、食用菌和加工等7個方面62項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探索『鴨稻』『蟹稻』『鵝玉米』等生態種植養殖模式。今年全省綠色食品認證面積7600萬畝,比上年增加200萬畝,有機食品認證面積600萬畝,比上年增加100萬畝。
圍繞加工需要調。加大專優特新等品種推廣應用,組織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產品加工業群體對接,根據加工需要和企業確定的產品標准,擴大訂單生產。在玉米優勢產區,重點發展高淀粉、高賴氨酸加工型專用品種,並嚴格按照退回200℃積溫的原則選擇品種,杜絕越區種植,今年加工型專用玉米面積達到8000萬畝以上。在大豆優勢產區,重點發展食用型非轉基因高蛋白大豆,種植面積近4000萬畝。
圍繞能人帶動調。及時總結推廣農民經紀人、種養能手、各類合作社理事長、外出務工返鄉創業者等『能人』調結構的經驗,用身邊的典型教育、示范、帶動周邊農民,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海倫市農民曹中軍,種植鮮食玉米,建設田間物聯網,生產全程可視,拿到了歐盟有機認證,創建了自己的品牌,搭建電商平臺,網上銷售,過去玉米一穗賣1元錢,掙4毛錢,現在一穗賣到5元錢、掙4元錢,利潤增長10倍。在他的帶動下,全市鮮食玉米由去年的4.3萬畝增加到今年的9.7萬畝。
圍繞服務保障調。加大技術指導服務力度,確保種植結構調整順利開展。確定農作物優質高效品種種植區域布局,在黑龍江農業信息網上開闢了特色優質農產品產銷專網,將高標准綠色有機栽培技術模式、農作物種子區域布局、農業生產動態、農產品價格信息等第一時間向全省廣大農民發布,為發展優質高效綠色種植、指導農民科學調整結構、選擇優良品種發揮了積極作用。全省共引進、試驗、示范蔬菜、食用菌、鮮食玉米、馬鈴薯等新優品種近800個,篩選出適宜北菜南銷蔬菜新優品種70多個,總結歸納出40多種蔬菜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制修訂了系列綠色蔬菜生產技術規程。遴選省內37名知名專家成立了蔬菜、食用菌、馬鈴薯、鮮食玉米等產業推動專家服務組,發揮技術培訓、品種引試、種苗繁供、產品保鮮加工、品牌銷售等方面提供專業優勢,對蔬菜生產基地縣實行一對一服務。
肥沃的黑土,是大自然饋贈給龍江人的珍貴禮物。秉承『多打糧打好糧』的理念,我省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安全環境為出發點,大力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在保護好利用好彌足珍貴的黑土地上,始終走在前,乾在先。如今我們欣慰地看到,綠色發展的理念正在千裡沃野上漸次展開和實踐著——
大力推進黑土耕地保護。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建立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耕地保護機制,堅持管控、建設、激勵多措並舉管理。抓住全省畜牧產業加快發展的機遇積極擴大有機肥施用。堅持農牧循環、種養結合、農牧協調發展,搞好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全省落實有機肥提質增效試驗示范點221個,帶動有機肥施用1300萬噸,覆蓋面積500萬畝。按照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要求,大力推廣秸稈直接還田,把作物秸稈從土壤中吸收的養分和有機質再還回土壤,實現取之於田、還之於田。旱田采取在秋季收獲後秸稈粉碎拋撒田間狀態下,實施機械深松翻埋模式、覆蓋模式、機械滅茬及聯合整地碎混模式等方式實現作物秸稈還田,增加土壤碳儲存和腐殖質,恢復土壤團粒結構,改善土壤板結性狀,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水田采取在秋季利用水稻聯合收割機配備秸稈切碎裝置,收獲水稻時直接將秸稈粉碎還田於土壤表面並翻埋土中,或春季直接泡田攪漿整地,保護土壤,培肥地力。今年,全省秸稈還田面積達到5000萬畝。在不破壞土壤結構和地表植被的情況下,以漸進打破犁底層為原則,推行深(耕)松整地,疏松深層土壤,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增加土壤蓄水保?能力,減少地表徑流,防止水土流失。今年,全省深松整地面積達到5000萬畝以上。以大豆為中軸作物,推進種植業結構的科學調整,推行科學輪作制度,加快建立米豆薯、米豆雜、米豆經等『三三』輪作制度,既發揮大豆固氮作用,又實現均衡利用土壤養分,恢復和提昇地力,減少病蟲害發生,提高品質,實現土地用養結合和各作物均衡增產增效。今年,全省共落實500萬畝耕地輪作試點任務。
深入開展農業『三減』行動。通過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開展有機肥提質增效試驗,示范推廣土肥水新技術、新產品,推進農藥減量應用,不斷提高農業『三減』力度。全省農業『三減』示范面積達到3054萬畝,比上年增加1814萬畝。全省建設1316個『互聯網+』高標准綠色有機種植基地,比上年增加146個。全省農村新增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面積1300萬畝,農業『三減』示范區及黑土地保護試點項目區實現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全覆蓋。全省安排有機肥試驗示范221個(試驗點58個,示范點163個),項目區積造施用有機肥4.4萬噸。全省新增水稻測深施肥機械4746臺,示范面積突破300萬畝。植物酵素試驗和示范面積45萬畝。大豆根瘤菌應用面積達257萬畝。加快更新與改造施藥裝備,提高農藥利用率。全省共計完成補貼更換節藥噴頭及噴頭體20萬套,配置施藥機械1.8萬臺(套),實現了所有市縣的全覆蓋。在克山、肇東、龍江、富錦建立了4個集中配藥服務站試點,目前已全部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大力推動綠色防控,全省共落實生物藥劑防控試驗示范項目8項、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區25個。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在水利化工程上,加快大江大河治理,建成『三江治理』、三江平原14個灌區一期工程、尼爾基引嫩擴建骨乾一期等重點水利工程。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旱田高效節水灌溉等工程。加快推廣節水增效灌溉技術,增加有效灌溉面積,提高灌溉保證率、用水效率和農田防洪排澇標准。今年,全省新增旱田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00萬畝。在農機化工程上,深入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行動,全面提昇作業機械動力、作業效率和質量標准。以規范化建設為中心,著力建設管理民主、分配合理、入社土地成規模、經營能力強的農機合作社。以『兩大平原』為重點,向貧困縣和貧困村傾斜,向建設密度低的縣(市)和空白點鄉(鎮)傾斜。今年,全省力爭新組建大型現代農機合作社100個。在田間配套建設工程上看,依托農電改造骨乾工程,鋪設高壓和低壓輸電線路,配套建設變配電設施,為泵站、機電井以及信息工程等提供電力保障。優化田間道、生產路布局,合理確定路網密度,整修和新建田間道、生產路,配套建設農機下田(地)坡道、橋涵等固定或移動附屬設施。按照田、水、路、林整體配置和農機生產要求,適當調整田塊規格,開展田塊田面平整。
強化現代農業科技支橕。實施良種化工程。建立健全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推進種業科技資源和育種材料資源整合,積極探索和建立種業研發新機制。集成先進技術模式。大力推廣先進技術栽培模式,水稻重點推廣智能浸種催芽、大棚育秧、缽育擺栽、測深施肥等技術模式,搶奪積溫、提高品質;玉米、大豆以改變傳統耕種方式為切入點,重點推廣高效輪作、大壟密植栽培技術,大壟高臺,抗旱防澇,增溫蓄熱。今年,全省農作物優質高產模式化栽培達到1.93億畝。圍繞1000公裡高標准科技示范帶,在哈黑、哈綏、哈大、哈同、哈牡等五條公路主乾線節點,建設集先進技術試驗、高新品種展示、產業融合先導、招商引資示范、科技企業孵化、休閑觀光農業、新型農民實訓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園。今年,全省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科技園350個,其中省級53個。
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整省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加快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推廣應用。今年底,全省全面完成信息入戶。建設1316個互聯網+高標准示范基地。建立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評價體系。建設省級耕地質量監測大數據中心,建設市(地)級區域耕地質量監測站13個,在69個縣(市、區)建立覆蓋耕地主要土壤亞類的耕地質量監測主點。完善生物災害監控體系。堅持預防為主、反應快速、用藥減量、作物安全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現代植保體系建設。全省新建800個鄉村監測點,擴建全省抗病性監測中心,建設監測信息接收管理平臺,開發完善病蟲害在線監測信息管理平臺和預測預報系統。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健全省、市、縣、鄉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體系。強化市、縣兩級綜合執法能力建設,加快省、市、縣三級檢測機構建設和認證步伐,建立完善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開展耕地質量、土壤肥力和面源污染監測,提高土壤質量、農業投入品、農產品質量監測信息化水平。
發展現代農業,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人是關鍵因素,就是要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來發展農業,來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來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可喜的是,在全省農業戰線和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伴隨我省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一大批新型農業經濟主體脫穎而出,只會低頭種地、不會抬頭看市場的傳統農民正在脫胎換骨——
近年來,我省圍繞提昇農民素質,開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培訓與人纔培養。大力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創新農民田間學校、跨省區交流、典型示范、項目推動、『互聯網+』輔助等多渠道培育模式,通過認定管理、跟蹤服務、政策扶持,增強職業農民產業發展能力。今年,全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萬人。主動對接國內外名優企業,采取『廠中校』、『校中廠』等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圍繞我省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優化專業設置,促進專業設置與人纔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爭創一批國家和省級特色品牌專業。依托部級和省級培訓基地,以『村莊是教室、村官是教師、現場是教材』為培訓模式,為我省發展現代農業和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有力的人纔支橕和智力保障。
為了提高農民的市場意識,增強闖市場的能力,我省首創農民專業合作社優質農產品展銷會,由政府帶隊組織合作社深入南方銷區,進行產銷對接;繼成功舉辦五屆黑龍江-北京綠色有機食品產業博覽會暨年貨大集之後,今年我省又先後舉辦了第十三屆中國鮮食玉米和速凍果蔬大會、2017中國國際乳業合作大會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奶業展覽會等大型國際國內行業盛會,請進來走出去,全方面鍛煉農民『闖市場』。不僅如此,我省還舉全省之力打造了黑龍江大米網,並確定了每10天拍賣一次的常態化營銷策略。『首屆黑龍江省農產品營銷大賽』也在這個春季開鑼。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壓力促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市場,加快了全省農業市場化進程。
增強了農民市場意識。農民特別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市場觀念、品牌意識、闖市場能力增強,不僅會種地,也會管理會經營,農民正在成為農業市場主體,不再靠天種地、靠國家收糧、靠補貼增收,而是靠市場、靠信息、靠品牌、靠互聯網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由生產型主體加快向生產經營型主體轉變。參加展會已不是加工流通企業的專利,市場營銷已成為農民合作社產業鏈條中的重要一環。去年以來,全省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舉辦了一系列市場對接活動,農民創業群體積極參與,甚至包機組團去參展。今年,相繼承辦了中國鮮食玉米和速凍果蔬大會、中國食用菌產業大會和全國蔬菜產銷對接大會,廣大農民和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踴躍參加,盛況空前。
促進了農民持續增收。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使玉米種植戶的收益大幅減少。但通過調整種植結構,豐富農產品市場供給,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不斷挖掘農業經營效益,不斷拓寬增收渠道。去年全省僅通過改種雜糧雜豆、蔬菜等高效作物,農民就增收49億元,人均增收272元。今年截至8月20日,全省地產蔬菜產出量約610萬噸,僅蔬菜種植一項就實現效益約81.4億元,帶動相關產業總效益達44.1億元,農民人均增收150元。
催生了多元市場主體。『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市場主體,使得過去收購主體由中儲糧一家『包打天下』,現在轉變為多元主體踴躍入市,由過去『政策性就地儲』變為『市場化全國銷』。據調查統計,去年全省參與市場化購銷的貿易加工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達到2502個。特別是廣大農民積極參加農產品營銷,提昇價值鏈,靠『賣得好』進入市場;靠『賣得好』倒逼帶動『種得更好』;靠『賣得好』形成更多經濟活動;靠『賣得好』讓更多農民走上致富道路。依安縣新裡村農民胡春城,通過培養種薯經紀人、參加展會推介產品、擴站點拓市場等途徑開展營銷,去年銷往遼寧、河北、四川、湖南、陝西等地區種薯15300噸。
推動了相關產業發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深化,使市場發揮了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快了畜牧業和加工產業發展步伐。玉米價格下降,降低了養殖成本,吸引了大型養殖加工企業在黑龍江投資布局。目前,國內生豬產業前10強企業均在黑龍江布局現代畜牧業項目。今年全省將新增生豬養殖量1000萬頭。玉米價格回歸市場後,國內外市場玉米價差大幅縮小,降低了玉米加工轉化成本,激活了玉米下游產業,推動我省『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加快發展。今年以來,福建象嶼、寧夏伊品、山東阜豐、四川鴻展、北京京糧等一批知名企業加快在我省開工建設玉米深加工項目,預計新增加工能力200億斤。
加快了品牌化建設步伐。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在市場營銷組合中,深刻認識到市場競爭不僅是有形產品的競爭,更是無形的口碑和品牌的競爭,更加注重農產品品牌創建和經營,深入研究品牌拓展,挖掘品牌內涵,增強品牌文化底蘊,靠打造品牌開拓市場。勃利縣聯友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為『黑甜甜』葡萄注冊『勃黑』商標,並進入黑龍江省農產品安全追溯網,全面打造自己品牌,產品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市場供不應求,1斤葡萄賣到25元。目前,全省獲中國馳名、省著名商標農產品達497個,中國和黑龍江名牌農產品達94個,其中,獲中國馳名、省著名商標的農產品中,綠色有機食品達到210多個,佔到品牌總數的40%以上。經過打造,『五常大米』品牌價值達639億元,位居地標產品全國第五、大米類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