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我省提出的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要求,關鍵是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業提質增效上取得突破——
發展改革並重破解增收難題
黑龍江日報8月29日訊 伴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產品需求增長和城鎮化帶動就業都受到明顯影響,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引擎』降檔減力,農民增收不可避免地進入『減速帶』——據統計,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年增長16%,2014年增長9.5%,2015年增長7.4%,2016年增長6.2%。近幾年國家不斷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玉米、大豆相繼實行市場化收購,今年又下調了水稻最低收購價格。我省作為糧食生產第一大省,改革給農民增收帶來的壓力和挑戰前所未有。如何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是當前我省農業農村工作不可回避的問題。
記者從省農委獲悉,近兩年,我省著眼經濟新常態和糧食收儲制度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以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為總目標,以優化現代農業『三大體系』為抓手,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核心,緊緊圍繞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農業全產業鏈各環節持續精准發力、深挖增收潛力;發展經濟和農村改革並重,加快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著力推動農民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三駕馬車』並駕齊驅,全省農業農村經濟在高起點基礎上穩中有進、持續向好,農民可支配收入逆勢增長。2016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6%,高於全國平均值,實現與國民經濟同步增長;今年上半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1元,增長5.7%。
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撬動經營性收入增長
年初以來,我省持續發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了優化種植業結構、調優農產品品質、盯准中高端市場發展綠色有機食品、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增收的調整思路,在發展優質糧食的同時,從我省有明顯供給優勢、市場有旺盛需求、適銷對路有競爭力的農產品生產入手,用市場效益吸引種植結構調整,通過實施全面積、全作物、全過程、全方位的標准化生產,努力提高單位資源產出效益。
2017年,全省農業種植業結構在上年『一減七增』的基礎上繼續優化,年初既定的調減玉米1000萬畝和發展蔬菜、鮮食玉米、食用菌等特色作物1000萬畝『兩個千萬畝』的調整任務全面落實;圍繞加工需求發展專品種種植的訂單面積1.35億畝;新增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200萬畝;落實農業『三減』高標准示范面積3054萬畝,比上年增加1814萬畝;建設『互聯網+農業』高標准示范基地1316個,同比增加146個,面積312萬畝,打造了一批推廣全程可視化生產和質量追溯管理的樣板基地。今年,全省有46個縣建設『魚稻』、『鴨稻』、『蛙稻』和『蟹稻』基地110個、27.1萬畝,其中『鴨稻』畝效益近8000元,是普通水稻的16倍,『蟹稻』和『蛙稻』畝均效益也在6000元以上。
據統計,我省露地蔬菜畝產值3000元左右,純效益2000元左右,是玉米的4.7倍;棚室蔬菜畝產值15000元左右,溫室高的達18000元,純效益6500元~8000元,是玉米的15倍。一畝地黑木耳純收入7000元~13000元,約是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的20倍。如果利用溫室生產香菇、平菇,畝純收入高達3~5萬元。一畝地產鮮食玉米純效益800元~1000元左右,如果加工綠色有機糯玉米畝效益更高達4000元。我省肉蛋奶產品安全優質,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經過近兩年的大力推動,已有正邦集團、廣東溫氏、雙胞胎集團等20餘家國內外著名農牧企業集團到我省投資布局,為今後畜牧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今年全省可新增出欄生豬1000萬頭,可新增產值150億元,純效益45億元。到2020年,我省牛奶產量將達1000萬噸,可轉化糧食67億斤,實現產值400多億元,純效益50億元;可出欄肉牛300萬頭,轉化糧食120億斤,實現總產值490億元,純效益58億元;可出欄禽3億只,轉化糧食30億斤,產值112億元,純效益15億元;禽蛋產量將達120萬噸,可轉化糧食72億斤,實現產值96億元,純效益8億元。據測算,到2020年,全省畜牧業將實現產值2500多億元,拉動農民人均增收突破2500元。
創新創業拉動農民增收新引擎
近年來我省采取思想發動、典型示范、『幫、學、乾』結合等措施,全面激發調動農民乾事創業熱情,充分挖掘農民創業的巨大潛力和市場機會,引導越來越多的農民投身創業大潮,一批由農民企業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家庭農場主、個體經營者組成的農民創業群體在龍江大地成長壯大。截至上半年,全省農民創業人數達120萬人,實現農民創業純收入23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3.1%、35.3%;帶動農民就業266萬人,帶動貧困戶脫貧近4萬戶。
目前,我省農民創業正在從種養業逐步向其它領域延伸,非農產業創業人數比重已超過50%。大量的創業農民實現了由普通農民向企業家、市民的轉變,形成了引領農村發展的精英階層。截至上半年,全省農民創業總投資3440億元,實繳稅金16.2億元。
記者從省農委獲悉,為指導農民創業工作紮實有效推進,全省各地從四個強化入手,強化組織領導,強化政策落實,強化指導服務,強化宣傳引導,不僅制定下發《黑龍江省農民創業三年行動方案(2016-2018年)》及年度工作要點和目標任務,還積極為農民創業創造寬松環境;積極開展創業培訓、項目開發、風險評估、開業指導、信貸扶持、全程跟蹤的『六位一體』服務。省農委與銀監局、金融辦聯合召開了全省農民創業融資對接會,共有24位創業農民獲得了融資支持,融資金額1.5億元;累計召開農民創業宣講報告會85次,聆聽報告會農民達萬餘人。黑龍江省4名農民創業典型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典型案例』,在全國宣傳推廣。全省認定了63個農民創業培訓基地、建立了324個農民創業示范基地、1300個『互聯網+農業』高標准綠色有機種植示范基地,為農民創業提供考察實習服務。目前,基地已累計接待考察實習農民5.8萬人次。農民還自發成立了黑龍江省農民創業促進會,入會會員已達820名。
通過創新創業,一些農民在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經營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都發生了重大改變——開始關注國家政策調整,主動研究市場變化,主動適應改革、面向市場;由原來只盯住種植一個環節,轉向種植、養殖、銷售、加工全鏈條經營;農民創業正在由單打獨斗向聯合眾創形式發展,催生了一批聯合社等新型經濟主體,走聯合發展、做大做強的路子。
持續深化改革發力財產性收入增長
摸清資產家底,保障農民權益——2016年11月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拉開了我省通過深化農村改革實現農民對集體資產的佔有使用和收益分配權利、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讓農民共享農村改革發展成果的大幕。
我省把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為農村改革『一號工程』,圍繞『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的目標要求,適時開展了農村土地確權攻堅年活動;在全國第一個下發《關於穩步推進全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按照『分類型、選代表、積經驗、再鋪開』的思路,要求每個縣(市、區)至少選擇一個有淨資產且經營性資產較大的村開展試點。目前全省115個改革試點已全部落實到位,明確要用1年時間基本完成省級試點村的改革任務,用2年時間完成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任務,到2019年底完成所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任務;確定了北安市等4個國家級整縣推進改革試點。
如此迅速的推進改革,目的只有一個:讓農民早受益,讓農民快增收。
圍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我省重點確定了全面開展清產核資、統籌推進產權界定、准確認定成員身份、切實搞好股權設置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五個關鍵環節;構建了『指導服務到村、業務培訓到底』的工作推進格局。
由於突出頂層設計,抓實關鍵重點,注重還權賦能,我省農村集體制度改革始終沿著規范有序的軌道運行,並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近一半試點村已完成了清產核資工作任務,進入了成員身份認定階段;四個試點縣均成立了領導組織,召開了啟動大會,制定和上報了改革試點實施方案,進度較快的阿城區,部分村已進入了成員身份認定階段。
與此同時,我省還通過深化農村改革,不斷加強新型農業主體創設,大力發展土地規模經營,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培育農民增收的新動能。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有利於建立與農業支持政策、金融保險支持相配套的組織結構。具備條件的農民合作社通過股份化改造,可采取發行債券、掛牌上市、資產證券化等形式直接融資。目前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9.6萬個,帶動土地規模經營達到6999萬畝(不含農墾),未來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潛力巨大。
抓『賣得好』讓更多農民走上致富道路
靠『賣得好』進入市場,倒逼帶動『種得更好』,創造更多經濟活動,讓更多農民走上致富道路——年初以來,全省農產品營銷大賽啟動暨農民創業工作經驗交流電視電話會議進一步為農產品銷售增收加油增溫,眾籌、訂制、點對點等新型營銷模式發展方興未艾,全省現已推出眾籌、私人定制等互聯網營銷項目353個,帶來收入30多億元,預計到年底,我省農產品眾籌收入可實現60億元。陸昊省長提出的農產品營銷『十六條』措施,被許多農民奉為『創收寶典』。通過農產品營銷大賽,全省各類報名參賽的經營主體達到1195家,銷售農產品數量127.5萬噸,實現銷售額64.8億元,銷售利潤7.8億元。
與此同時,省農委精心打造全省農副產品權威電子商務營銷平臺——黑龍江大米網,先後在大米網平臺建設了15個市(地、局)地方館、65個縣(市)的在線商城。目前已有62個地方電子商務分平臺接入大米網地方館和在線商城,有效解決了傳統交易方式成本高、風險大問題,並將交易稅全部留在地方,成為地方經濟的新增長點。我省還推進已建成的1400個行政村益農信息社網店接入大米網綜合門戶,啟動了121個『互聯網+』高標准種植基地物聯網系統和1400個質量溯源農產品接入大米網工作,初步搭建起以省級平臺為核心,輻射市、縣、村及生產基地的營銷網絡;僅用20多天時間就創建了大米網線上拍賣市場,還在全國首創了微信拍賣方式。從成立至今,大米網已組織11場拍賣會,拍賣交易大米、雜糧、食用菌等農產品18680噸,交易額10097.78萬元。央視新聞聯播對此兩次進行報道。
展銷會一直是我省農產品打品牌闖市場的利器。今年我省不但繼續參加或舉辦北京年貨大集、全國農交會、全國綠博會、中俄博覽會、國際上海食品食材博覽會、國際廣州食品食材展覽會、黑龍江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質農產品(杭州)推介會,向全國推介黑龍江優質農產品;還主動承辦第十三屆中國鮮食玉米和速凍果蔬大會、2017中國國際乳業合作大會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奶業展覽會、黑龍江省食用菌產業大會、黑龍江省蔬菜產銷大會等專項農產品推介會,極大地提昇了黑龍江省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社會關注度和市場知名度,助力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業企業簽下了一大筆銷售(合作)訂單(協議);其中僅大米銷售合同協議就有57個,銷售大米11.12萬噸,金額17.79億元。
產業到村項目到戶確保貧困戶受益增收
抓好農業產業扶貧是省委省政府賦予農業部門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今年以來,全省農業部門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圍繞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做到產業到村、項目到戶,承諾3年內讓全部貧困戶進入產業受益增收,走出了一條具有龍江特色的可持續脫貧增收路子。
選准增收路徑,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省農委把產業扶貧放在全省現代農業發展大格局中謀劃,以『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為根本抓手,堅持因地制宜,因村因戶施策,精准選好產業項目,明確了八條路徑,即調整結構促增收,搞好農產品營銷促增收,延伸加工鏈促增收,加快轉移促增收,農民創業促增收,創建園區促增收,科技創新促增收,入股分紅促增收,從根本上增強貧困村自我造血功能,促進貧困戶持續增收。
全省28個貧困縣僅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就預計可新增效益15.1億元,農民人均增收208元。會同中國銀行、省扶貧辦實施的『互聯網+公益』扶貧模式,已啟動海倫、龍江、同江3個縣的試點工作。借助互聯網平臺,在貧困村加快轉化一批新技術成果,讓貧困戶種出標准、種出效益。全省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推進會議,現場簽約成果轉化項目11個,達成意向性合作20個,簽約額達10.2億元。
強化保障措施,確保產業扶貧精准脫貧實效。為確保產業發展、貧困農戶增收落到實處,省農委著力強化了四項保障措施,即強化新型主體和能人帶動,強化指導服務,加大資金傾斜支持,強化精准管理。組織省級專家包扶貧困縣,市、縣級專家包扶困村,建立農技服務精准到戶機制,確保提高技術到位率,節本提質增效。去年以來,省農委統籌水稻標准化育秧大棚建設、棚室蔬菜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秸稈綜合利用等方面資金6.3億元,60%以上用於支持貧困縣相關產業發展。
創新利益聯結機制產業增收可持續
農民增收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目標。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近年來我省著力創新農業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全面提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在做強龍頭企業、壯大經營主體同時,圍繞龍頭建基地,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積極推廣『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不斷總結推廣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典型。
目前全省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已發展到502個,農業產業化種植業基地面積達到1.4億畝,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到340萬戶。圍繞農業產業化利益分配等核心問題,大力推廣『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分配方式。如慶安東禾集團、寧安響水米業等龍頭企業的訂單保護價收購;望奎龍娃農業、樺南孫斌鴻源米業、慶安博林鑫米業等龍頭企業的保底分紅。
樺南縣梨樹鄉大勝村15戶農民以1200畝土地經營權入股樺南聖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設有機水稻基地。入股農民土地經營權以二輪土地承包期剩餘期限為基礎,每1公頃土地作價1.09萬元/年,按二輪承包剩餘期限11年計算,土地經營權總作價960萬元,佔共同投資比例的49%。樺南聖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入1000萬元,佔51%。年末在預留稅後利潤的10%公積金和10%風險基金後,其餘利潤為股東分紅——此舉有力保障了農民持續增收。為此,我省積極推廣樺南典型,不斷開展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試點。同時,鼓勵和支持省級龍頭企業開展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兼並、聯合和重組,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培育一批行業領軍企業,提昇其引領帶動農民增收的能力。
『一村一品』是最容易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接的原料基地。如何更好地發揮『品』的特色,促進農企對接,我省不斷提高『一村一品』規模化、組織化、產業化程度,並選擇推薦了一批具備條件的專業村鎮進入到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行列,既增強了各地發展『一村一品』的意識,提高『一村一品』知名度,提昇『一村一品』價值,又提昇了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農產品基地生產水平,促進了龍頭企業與『一村一品』村鎮對接,帶領農民增加收入和脫貧致富,實現農企雙贏。目前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總數達到62個。
三產融合探索增收新模式
2016年,我省被農業部、財政部確定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省。一年來,全省認真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選定賓縣、克山縣、樺川縣、肇源縣、林甸縣、饒河縣、勃利縣、綏濱縣、望奎縣、海倫市、嫩江縣、撫遠縣、寧海休閑農業示范帶(海林市、寧安市)等13個縣(市)開展試點示范,探索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新途徑新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以市場為導向,重點探索了五種模式。一是互聯網+農業模式。肇源縣、綏濱縣、望奎縣等3個縣開展試點,推動『互聯網+』高標准示范基地接二連三發展,形成集群發展效應。二是品牌提昇帶動模式。在勃利縣開展試點,積極打造有較大供給量和較高市場佔有率的大品牌,整合加工產能,帶動基地建設上水平。三是合作社產業昇級模式。在克山縣、海倫市、嫩江縣、撫遠縣等4個縣(市)開展試點,主要是以雜糧、蔬菜產業為重點,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綜合經營。四是農業內部融合模式。在林甸縣開展試點,推動農牧結合,形成農業內部緊密協作、循環利用、一體化發展格局。五是農業功能拓展模式。在賓縣、克山縣、樺川縣和寧海休閑農業示范帶(海林市、寧安市)開展試點,主要是創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發展新業態,拓展農業發展空間。
截至目前,13個試點縣(市)中開展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合作社達到604家,入社農戶44045人,有174個企業和合作社產品被納入全省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44家,直接投資自建基地216萬畝,與農民參股合作社共建基地236萬畝,形成了全產業鏈經營的發展格局;依托國投資金1億元,吸引社會投資26億元,投入農村三產融合領域,建成項目97個;新上加工項目103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9億元,新增農產品加工能力103萬噸;2016年融合經營主體共可帶動農民增收10.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