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聚焦農業供給側改革 培育發展新動能
2017-08-30 08:27:59 來源:東北網  作者:陳顯春 王忠岩 許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8月30日訊(記者 陳顯春 王忠岩 許諾)『網絡媒體看鶴城』采訪團在齊齊哈爾采訪時了解到,該市聚焦農業供給側改革,從調整優化種植結構,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加快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基礎建設、推進農業經營主體創新,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和推進綜合配套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等方面入手,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

  調整優化種植結構,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齊齊哈爾市在種植結構調整上,以市場為導向,重點向三個方向上調。首先向優質高效作物上調。堅持『穩糧、優經、擴飼』,實現糧經飼協調發展。今年調減籽粒玉米300萬畝,新增大豆100萬畝、水稻50萬畝、雜糧雜豆70萬畝、飼料作物5萬畝、馬鈴薯5萬畝,漢麻、甜菜、向日葵等其他經濟作物70萬畝。突出圍繞市場需求調結構,克山縣和上海市馬鈴薯主食化產業項目簽約,成為上海馬鈴薯主食化工程唯一合作伙伴,齊齊哈爾將借此機會把我市更多優質農產品打進上海市場。

  其次向現代規模養殖上調。一方面,以『兩牛一豬』為重點,以龍頭企業為牽動,實施標准化規模養殖。依托飛鶴、光明等乳業龍頭,抓好萬頭奶牛場建設,飛鶴乳業已在全市8個縣區建立養殖基地或加工廠,今年全市標准化規模養殖奶牛承載能力達到22萬頭;依托龍江元盛食品有限公司、訥河恆陽集團,大力發展肉牛養殖業,元盛在克東、富裕、甘南縣布局發展和牛養殖,恆陽在梅裡斯區、富裕縣布局發展奶公犢育肥養殖,今年全市出欄高檔肉牛達將到4.5萬頭;依托豐源集團、甘南嘉一香食品有限公司等龍頭,大力發展綠色特色生豬養殖,豐源集團在龍江縣、昂昂溪區等縣區布局養殖基地,今年全市出欄生豬將達到450萬頭。另一方面,根據需求側需要,豐富養殖品種,加快發展特色養殖。搶抓機遇發展奶山羊,總投資40億元的飛鶴奶山羊養殖及乳品加工項目進展迅速。積極探索做大驢產業,昂昂溪康和牧業驢養殖場項目加快推進,今年基礎種驢將達到3000頭。雞、鴨、鵝等禽類養殖量較大,一季度存欄量超過2100萬只。依安縣借助『依安大鵝』品牌發展鵝產業,今年將達到120萬只。

  再次是向綠色特色農業上調。齊齊哈爾持續實施農業『三減』,全市綠色食品基地面積穩定在1400萬畝左右,綠色有機食品標識達到440個。同時,加快『北菜南銷』生產基地建設,新增58萬畝,總面積達到248萬畝。發展甘草、防風、板藍根等中草藥20萬畝,新增10萬畝;發展以平菇、香菇、黑木耳為主的食用菌9000萬袋,新增6000萬袋。積極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實行整村推進、整體開發,培育壯大特色產業。

  加快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基礎建設

  齊齊哈爾圍繞『農頭工尾』『糧頭食尾』,加快農產品精深加工業集群化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新型業態,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提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推進農業產業項目建設,今年重點推進食品加工產業項目49個,年投資99.3億元;馬鈴薯加工項目10個,年投資29.1億元。新引進的一批大型糧食加工企業主要有山東阜豐300萬噸玉米深加工、四川鴻展實業100萬噸玉米深加工、益海嘉裡50萬噸大豆深加工等項目,這些項目投產後,全市玉米加工能力將近600萬噸,佔全市玉米總產量的71.2%;積極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前延後伸,產加銷一體化融合發展。引進了一批食品加工項目,重點抓好中荷馬鈴薯產業園、雪川馬鈴薯全產業鏈、六水香水稻加工等項目建設。推廣『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模式,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進行精准對接,調整種養業結構,保障加工原料供給。推廣『互聯網+農業』模式,培育特色農產品電商10家,帶動基層鄉村電商300家;計劃實現銷售量30萬噸,銷售額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4%和17.4%。積極推動農民參與農產品加工和經營,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拓寬增收渠道。

  農業基礎建設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基礎保障和技術支橕。做好萬畝以上灌區節水改造、花園水庫及下游灌區建設、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項目;加強農機化建設,發揮農機合作社的最大效能,今年計劃新增市級規范社15個,總數達到99個;支持水稻、馬鈴薯、北藥等結構調整合作社建設;完善農機管理信息平臺,抓好全市農機管理調度指揮中心建設。實施『藏糧於技』戰略,各縣區引進、推廣農作物優質新品種,擴大水稻智能化浸種催芽、毯式育苗,擴大玉米、大豆、馬鈴薯、蔬菜高產栽培模式應用面積,提高單產和品質,推廣重點農業新技術10大類,面積達到7000萬畝次以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綠色有機生產、特色種養業、農業『三減』、農產品電子商務等方面,有效開展科技培訓,培訓農民45萬人次以上。

  推進農業經營主體創新,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齊齊哈爾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積極發展聯合社和種(養)加銷一體化合作社,引導農民發展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實現全產業鏈發展,提高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全市新建合作社149個,各類合作社達到5709個;新組建聯合社13個,總數達到37個。國家級示范社、省級規范社分別達到50個和108個。引導新型經營主體以『訂單+規模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以銷定產,實現規模效益。動員合作社以帶地入社形式吸納農戶,增加合作社經營規模,增強帶動能力。繼續完善『五個中心』『七個平臺』功能,拓展服務范圍,擴大服務領域,滿足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的需要。開展農機作業、農田排灌、統防統治、倉儲、物流、營銷等各項服務,建成『五個中心』26個、『七個平臺』 42個;農資服務公司發展到3015戶,新建農業服務超市1個,強化16個農技推廣中心、124個鄉級指導站和181個畜牧服務機構。充分發揮市縣鄉村『四級』農村土地流轉平臺作用,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多種方式,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000萬畝以上,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到1600萬畝以上,分別佔集體耕地的65.6%和54.5%。

  齊齊哈爾以開展農民『雙創』為手段,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加快城鎮化發展,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強化農民創業培訓方面,齊齊哈爾把農民創業的主體放在農村能人、返鄉農民工、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帶頭人等重點群體上,依托國家、省農民培訓項目,對有創業要求和培訓願望、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農民及處於創業初期的創業企業開展培訓,培育壯大創業創新主體。全市培訓創業型農民1.5萬人。在拓展農民創業空間方面,齊齊哈爾鼓勵農民進入眾創空間,增加創業機會,實現創業帶就業、就業促創業,加快城鎮化進程。全市參與創業農民達到18萬人,帶動就業27萬人。

  推進綜合配套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齊齊哈爾抓好農村各項改革工作,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體制、機制保障。按照全省及全市土地確權『攻堅年』的總體要求和時間節點,齊齊哈爾倒排工期,明確責任,強化質量管控,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如期完成工作任務,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發放率達到95%以上。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明確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通過土地確權落實落靠農戶土地承包權,積極引導農村土地有序流轉,放活農民土地經營權,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三權』有效分離。農村土地確權完成外業實測村1216個,已對106個行政村進行了抽樣檢查。進一步健全土地流轉機制,拓寬農村有效貸款抵押物范圍,推動農村土地資源變為現代農業發展資本。在堅持集體所有制的基礎上,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各縣(市)區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摸清集體家底,健全管理制度。適應糧食市場化改革需求,積極引導推動地方國有糧食倉儲企業向『儲銷』轉型發展,通過參加貿易洽談會、『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營銷方式,加快修復和拓寬糧食流通渠道。

責任編輯:馬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