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開學經濟"來襲 "消費賬單"少的超千多的上萬
2017-09-01 09:36:08 來源:大慶網  作者:李曉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9月1日訊 隨著新學期的到來,學生大采購又火熱起來,市區各超市、文具店、書店,都擺上了醒目的『開學季』宣傳廣告,新一輪的『開學經濟』昇溫。

  文具、書包、手機、電腦……凡是與學生相關的消費品,都在大幅增長。記者調查發現,『開學賬單』數額少則近千元,多則上萬元。

  學習用品『換新季』

  『文具盒、書包、保溫杯……』開學臨近,即將昇入小學二年級的李明,列出了自己要采購的『裝備』。

  8月30日,記者在一家大型文教超市看到,家長和學生明顯增加,記者在貨櫃上看到,五顏六色的書皮紙、琳琅滿目的文具,讓人眼花繚亂。

  筆、貼紙、本子等文具,標上了活動促銷牌,一款品牌筆記本原價6.5元,促銷後只要4.5元,一款品牌中性筆原價3元,促銷後只要1.5元。

  『每年開學我都會換新的學習用品,已經形成一種習慣。雖然重新購買文具、書包多花了點錢,但只要孩子高興,多花點錢沒什麼。』一位帶兒子購買文具的家長告訴記者。

  同樣昇溫的還有教輔書籍。記者在多家書店內看到,涉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的各類教輔書籍,全部擺在顯眼的位置,佔據了書店的大半江山。

  記者在一家書店了解到,臨近開學這半個月,營業額比平時明顯增長,平均每個學生的消費,都在百元以上。

  支出普遍超千元

  『新學期新氣象』,不少家長覺得,換一身新衣服也是必不可少的。東風新村一家商場兒童服飾專櫃的工作人員介紹,最近衣服、鞋子銷量明顯攀昇,比平時多了近兩成。

  8月29日,家住東風新村七區的張女士,帶著女兒花了600多元錢。她告訴記者,每年開學的時候,她都會給女兒添置新物品。

  『從鉛筆、橡皮到學生平板,一年級的小學生,就花出去了近3000元。』市民孫女士說。

  孫女士向記者展示了采購清單:書包120元、文具組合60元、保溫水壺水杯168元、新衣服新鞋子560元、護眼臺燈198元、學生平板1599元……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雖然像這種動輒幾千元的『開學賬單』並不多,但在接受采訪的家長中,初中和高中學生,開學賬單基本都在2000元上下。

  記者了解到,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新生家長,會為孩子精心准備,消費的熱情也相對較高。

  大學新生花費過萬

  除了中小學生,還有一群即將邁入象牙塔的大學生。伴隨他們走進大學校園的,少不了手機、電腦、新衣等生活用品。

  近日,記者在大慶市一家大商場看到,青春潮流和運動服飾區域,有不少結伴的准大學生在挑選衣服、鞋子。

  家住景園小區的張女士告訴記者:『幾天前兒子就去廈門上學了,兒子是第一次出遠門,能提前准備的,都給孩子准備好了,衣服、鞋子買了好幾套。』

  去外地上學,旅行箱是不可缺少的,這也使得平日裡比較冷清的箱包市場,火爆起來。

  記者走訪多家商場的幾家品牌箱包店發現,無論是中低價位的,還是高端價位的行李箱,銷量都呈上昇趨勢。

  除了衣服、鞋子成了最近的熱銷品外,電子產品當之無愧是准大學生的『寵兒』。

  『孩子今年上大學,我花1萬塊錢給孩子買了個筆記本電腦,還花6千多元買了部手機。』市民宋先生說。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大學新生的入學『標配』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仔細一算,光是這些東西,價值就得萬元以上。

  隨著入學開銷的水漲船高,一個大學生的平均入學成本,已經達到上萬元,購買的數碼產品依舊是筆記本、手機,其中購置筆記本的平均花費為4000-6000元、手機為1000-5000元。

  跟風觀念要不得

  相對於剛入學的新生大規模購置新裝備,多數學生,一樣想買新的。

  『上個學期的文具盒舊了,開學前要買個新的。』開學上五年級的小孫同學說,從小學一年級算下來,他已經換了9個文具盒。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購置文具的小學生發現,多數孩子都希望新學期購置新的學習裝備。

  對此,教育人士指出,跟風消費,是要不得的,家長應該理性面對開學消費,不盲從,孩子的心理健康、文化知識和行為習慣,需要一定的物質保障,但不應過分,實用纔是最重要的。

  不要盲目消費。根據實際需要,做好計劃,選購書包、文具、書本等學習用品,理智對待商家為開學而舉行的各種促銷行為。

  注意食品安全問題。不要在校門口或地攤,隨意購買不符合衛生標准的食品;購買商品要注意查看保質期、主要成分等標識;要關注產品說明書;不要購買無廠名、廠址、保質期的商品。

  不要盲目攀比、追求名牌。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很多孩子出現了購物看品牌,選名牌,覺得越貴越好的心理。要樹立正確消費觀,養成勤儉節約的美德。

  正確使用商品。

  消費時要向商家索要發票等購物憑證和服務單據;權益受損時,要及時到有關部門投訴。

責任編輯:王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