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伊春
搜 索
調產業結構 調經營體系 調種植品種 嘉蔭『三調』調出農業新思路
2017-09-02 07:16:2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健維 馬少忠 張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9月1日訊 嘉蔭縣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目標,於去年末開始,在調優農業產業結構、調新農業經營體系、調『綠』農業種植品種上發力。經預測,今年該縣農業總產值可達20.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1.5萬元,同上年比,可增長7%左右。

  嘉蔭,我省主要的麥豆產區,下轄4鎮5鄉、73個行政村,擁有4萬農業人口、118.4萬畝耕地。近年,因受土地分散經營、經營者習慣於廣種薄收、產業單一等因素困擾,導致良種推廣難、先進生產技術難實施、農業工程項目難落實、農民難增收等諸多難題的出現。如何破解這些難題?

  『五換位』調優農業產業結構

  今年初,該縣實施了五個『換位』。一是『旱水換位』,旱田種植了119.73萬畝,水田種植了2.57萬畝,新增水田0.72萬畝;二是『米豆換位』,大豆種植了90.3萬畝,新增20.6萬畝,玉米種植了17萬畝,減少22.3萬畝;三是『糧菌換位』,栽培了食用菌4898.2萬袋,將3個村打造成液體菌種黑木耳大棚吊袋栽培試驗示范點,實現了黑木耳生產的分工專業化、生產機械化、管理標准化、布局集約化,預計總產量可達3919噸,約佔全國總產量的0.5%;四是『糧牧換位』,引進林大牧業、永金畜牧養殖公司生豬養殖項目,新建3個標准化肉牛養殖基地,明年兩個公司和三個基地陸續投產後,年可出欄生豬15萬頭、肉牛2000頭;五是『農林換位』,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林下栽植沙棘5000畝、刺五加17500畝,栽植山核桃人工林150畝,還推進了林下養禽、蜂、鹿、野豬等項目,其中養蜂已發展至30戶,年產蜜9萬公斤,產值為270萬元。

  同時,該縣還在傳統產業中打造新業態,建起佔地7萬多平方米、集農業科技示范、旅游觀光、果蔬采摘等功能於一體的農業觀光采摘園,園區設有棚室區、露天蔬菜區、果樹區和小漿果區,栽培各種作物200多個,全部達到綠色食品標准,發揮了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帶動經營者調整種植結構和轉變經營方式、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實現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作用。又在6個村分別建起核心面積各為600畝的縣級農業科技示范區,推廣10項農業新技術,引進旱稻、高粱、玉米、大豆等26個優良實驗品種。

  『集約化』調新農業經營體系

  解決因土地分散經營造成的困擾,嘉蔭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該縣引導農民通過出租、轉包、互換、入股等方式,組建起農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推動本縣農業經營向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方向發展。眼下,全縣農業合作社已發展至271個,其中種植業合作社222個、畜牧業合作社23個、服務業合作社21個、漁業及其他合作社5個,全部注冊資金為100070萬元,帶動農戶1865戶、農民6528人;全縣家庭農場已發展至154家,其中種植業147家、養殖業6家、食用菌栽培1家,家庭農場種植面積達73175畝,其中自有耕地為43526畝、流轉耕地為29649畝。

  除此,該縣還開展了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計劃年底完成;開展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制定出『嘉蔭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方案』;開展了輪作試點工作,制定出『嘉蔭縣輪作試點工作方案』,指導實施單位和主體按規程操作,重點推廣了大豆壟三栽培、根瘤菌劑、標准化栽培、減化肥農藥除草劑、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

  樹品牌調『綠』農業品種

  嘉蔭借助榮獲國家級生態示范區這塊招牌,在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上做足文章。

  一是開展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工作。目前,已獲綠色大豆生產基地認證50萬畝、無公害產地認證67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2個;綠色黑木耳品牌『福地龍鄉』已獲批復;4個綠色食品、2個有機食品認證工作正在進行中。二是落實了農業減化肥農藥除草劑工作。現已建市級示范區1個、縣級示范區5個,全縣共建減化肥農藥除草劑基地12處。三是加大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通過推行農藥廢棄物有償回收,淨化農產品產地環境。四是嚴格了全縣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工作。已對全縣農貿市場中的蔬菜、水果等進行抽樣檢測19批次114個樣品,合格率達100%。五是整合土地資源,集中資金、技術、機械、信息等,建設高標准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示范區。六是集中力量發展綠色有機食用菌。制定出『綠色有機黑木耳生產方案』和『綠色有機黑木耳技術規程』,3個試驗示范點正嚴格按規范進行生產。

  據介紹,該縣農產品已達到綠色A級食品標准,成為海天集團大豆原料基地,每年有10000噸的高蛋白大豆發往該集團。

責任編輯:馬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