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雙鴨山
搜 索
饒河縣:守住綠水青山引來金山銀山
2017-09-04 14:52:15 來源:東北網-雙鴨山日報  作者:楊啟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9月4日訊 八月的饒河,青山蔥郁,綠水蕩漾。從烏蘇裡江畔到大頂子山下,饒河山水相依,景美人安。五年來,饒河縣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將生態建設寓於整個經濟發展建設中,愛『綠』,懂『綠』,更是努力用好『綠』,讓綠水青山帶來金山銀山。8月23日早,饒河縣南湖濕地公園內的空氣分外清新,數十只東方白鸛正在草叢中覓食,美麗的身影吸引了不少游人駐足。『這裡鳥語花香,是休閑放松的好地方。我家離這不遠,只要天氣好,我便和老伴到這裡散散步、鍛煉鍛煉,特別自在。』說起濕地公園,家住饒河縣富饒佳苑小區的林大媽總是喜不自禁。五年來,饒河縣生態環境不斷『昇級』,市民也擁有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態紅利』。

  統攬全局科學規劃加大投入打造精品

  良好的生態環境一直是饒河縣寶貴的資源和優勢所在,也是作為宜居、宜業、宜游城市的重要標志。為保護好『生態』這塊金字招牌,按照規劃先行的工作思路,饒河縣在發展旅游上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位建設、高標准發展』的要求,確定『放歌烏蘇裡,原真山水城』的旅游形象定位和『休閑型生態民俗旅游縣』的旅游性質定位,聚集饒河縣合力,打造『赫哲故裡』、『紅色之旅』、『暢游界江』等旅游品牌。完成了《烏蘇裡江國家級濕地公園規劃》、《大頂子山旅游規劃》、《烏蘇裡江黃金旅游帶規劃》和自駕游規劃,優化了饒河縣旅游產業空間布局。

  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上,饒河縣通過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招商引資及政府投入等多種渠道,投入資金近2億元實施了四排赫哲族風情園、大頂子風景旅游區、烏蘇裡江國家濕地公園、南山旅游景區、口岸廣場等一大批重點旅游項目,使該縣擁有了7個國家AA級以上旅游景區。其中千鳥湖濕地度假區為國家AAAA級景區,沿江公園、四排赫哲風情園、南山旅游景區、喀爾喀山省級地質公園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隨著這些景區的建成和開放,吸引了眾多中外游客蜂擁而來,欣賞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感受原生態的景色。

  支農政策不斷強化『饒河糧倉』稻谷飄香五年來,饒河縣緊扣新階段農業發展的要求,始終把夯實農業基礎、確保糧食安全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以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為主線,以推進涉農重點項目為抓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使區域農業得到長足發展。饒河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136.5萬畝。2016年,饒河縣糧食總產預計達到53萬噸,比2012年增產11萬噸,同比增長26.2%,實現『十三連增』。旅游、外經貿作為饒河縣特色主導產業,五年來,饒河縣搶抓國家政策機遇,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依托縣域內良好的生態資源和口岸優勢,把旅游和外經貿產業作為饒河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整合資源,群策群力,全力推進,為饒河縣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年來,饒河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穩定發展糧食產業,調整優化產業、產品結構,提高農經管理水平。把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農業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農業增效為目標,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大佳河灌區配套改造、撓力河高標准農田建設、山裡鄉高標准基本農田土地整理等一批重點工程已經正式竣工。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36萬畝,新增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擴大到32萬畝,高標准農田7萬畝。

  依托饒河口岸優勢,擴大對俄蔬菜出口規模綠特農產品生產不斷向規模化、標准化、特色化、產業化方向邁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饒河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31個,500畝以上家庭農場發展到293個,完成土地流轉面積65萬畝,發展農機服務組織400個,饒河縣農機裝備原值已突破4億元大關,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96%.饒河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昇。出臺了《饒河縣扶持口岸外貿發展優惠政策》,累計向國家和省爭取政策性資金4700多萬元扶持外經貿企業發展,在黑龍江省率先免除口岸過客、過貨費用,開闢了口岸鮮活產品通關『綠色通道』。積極申報肉類出口資質,使饒河縣成為黑龍江省僅有的2家肉類出口口岸之一。順暢、便捷的環境先後吸引了黑龍江省經濟技術聯合發展總公司、饒河錦隆國際貿易有限責任公司等64家企業來饒投資興業,為繁榮饒河縣外經貿發展助力。

  生產能力全面提昇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好風憑借力、扶我上青雲』。五年來,饒河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強化基礎設施,大上加工項目,培育龍頭企業。不斷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擴展農業多功能,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發展。依托大頂子山玉米深加工和饒峰、映山紅東北黑蜂及山特產品加工、中順有機稻米加工、30萬頭生豬養殖對俄出口加工項目,逐步形成全產業鏈、標准化、集群式發展的格局。饒河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30家,構建了以大頂子山、中順為主的糧食產品,以饒峰、黑蜂園為主的東北黑蜂產品,以吉峰山、那丹嶺為主的山特產品等深加工體系。其中,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發展到5家,饒河縣大頂子山糧食集團、饒峰土特產加工有限公司2家公司已晉昇為省級龍頭企業。

  以萬畝高效水稻示范基地為引領的綠色有機糧食作物種植基地、珍貴毛皮動物養殖基地、名特優魚繁育養殖基地等『九大綠特基地』建設加快推進,建設完成了饒河縣對俄蔬菜出口基地,饒河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年產量達到2萬噸,出口蔬菜40噸。有54種產品獲國家『三品』認證,其中獲國家認證有機食品標識5個,綠色食品標識由4個增長至6個。無公害農產品標識43個。饒河大米獲農產品地理標識使用權。

  整合資源培育特色加強宣傳推介營銷饒河縣以『培育地方特色,帶動產業關聯』為突破口,饒河縣加大特色飲食、特色文化及精品線路、特色旅游紀念品的開發培育力度。建設了萬畝高效有機農業科技展示樓、觀光塔,對俄綠色蔬菜出口加工基地采摘園,實現了基地設施和旅游功能的有機結合。挖掘特色飲食,引導和扶持農民發展『農家樂』旅游近百家。成功開發了黑蜂琥珀、魚皮工藝品、木雕等特色旅游紀念品,實現了以貿促游、以游興貿的目標,旅游業逐步向規模化,專業化快速發展。印制了《饒河玩全攻略手冊》《饒河——烏蘇裡江畔最璀璨的明珠》《饒河美食地圖》等宣傳資料,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全方位展示饒河獨具魅力的旅游資源。通過開通旅游網站、旅游微信及時發布最新旅游動態,借助中央、省、市媒體平臺播發旅游報道,通過舉辦四排開江節、河燈節、小南河開耕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和增設赫哲『薩滿舞』『嫁令闊』『關東情』『紅色珍寶島』等游客體驗來提昇特色旅游的知名度,使饒河這座小城響譽國內外。

  依托優勢開發線路通關環境不斷完善借助口岸落地簽和異地辦照權實施的優勢大力發展中俄邊境游,開通了饒河——比金、哈巴、海參葳等多條跨國旅游線路。優惠的政策和良好的通關環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來饒赴俄旅游。五年來,口岸出入境達到36萬人次,出入境旅游煥發出勃勃生機。在國內旅游線路開發上,饒河縣借助黑龍江省加強城鎮化建設和大力打造界江旅游的東風,聯手烏蘇裡江流域縣市打造印象黑龍江省精品旅游線路,將該縣旅游線路融入到黑龍江省旅游線路大網,實現旅游提檔昇級。

  五年來饒河縣旅游累計收入實現17.6億元。先後被確定為『最美中國生態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國旅游標准化示范縣』『中國十佳原生態旅游名縣』『中國避暑休閑百佳縣』『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最美自駕游目的地』『龍江最美區縣』『中國饒河烏蘇裡江國際休閑垂釣基地』,旅游的知名度不斷提昇。外經貿產業是饒河縣經濟建設中的一項重點發展產業。五年來,饒河縣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個資源,轉變外經貿發展方向,暢通口岸大通道,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外經貿產業發展實現了新的突破。

  投資1.2億元開工建設口岸廣場景觀工程、邊檢辦公綜合樓工程、口岸貨檢通道工程、口岸東路工程、口岸查驗監管庫和其它配套設施工程,現代化的口岸建設使饒河口岸實現了出入境客貨分離、工作區與生活區分離,通道設置更合理、更順暢,環境更優越,口岸通關能力由原來的年過貨100萬噸提昇到200萬噸,原過客20萬人次提昇為50萬人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生態文明這條大道上,饒河縣將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群眾從綠色發展中分享更多生態紅利。

責任編輯:王桐桐